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积极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新知新觉)

范慧琴 朱 萍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7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以让世界人民以中文为桥梁,更好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积极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强化内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直接面向全世界的中文学习者。不少学习者通过学习中文与中国建立联系,因中文而知华、友华,进而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核,将文化传播有机融入语言教育之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展示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拓展全球视野,努力寻找中外语言文化的相通之处,让更多国外受众对中国语言文化听得懂、听得进、听出味。数字时代,积极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学习内容需要更多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更加丰富、细腻的中国语言文化。要制作更多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适应多层次学习需求、系统科学的中文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更好服务网络空间的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运用好新技术新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推动国际传播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也为借助现代表达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适应时代特点和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表达形式,提升中华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国际中文教育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以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广泛参与的形式实现科技赋能教育,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比如,加快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分享、共创机制,为国际中文教育搭建教学服务及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平台教学资源动态更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云端化、服务个性化,以先进技术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方式转型升级,有效激发国外民众学习中文的热情与兴趣。

  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到来。国际中文教育应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创新教育体制,更加注重激发多元主体的内容生产热情和文化传播潜力,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其从民间视角、个人视角,用生活化、故事化的表达生动展现中国语言文化。把握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各类主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专业平台、主流社交平台,不断加强网络传播。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鼓励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中文教师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投身新媒体平台传播,制作和发布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容,运营和维护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频道,助力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