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㉓)

王 丹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6日   第 05 版)

  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实现从脱贫摘帽到致富振兴的转变,探索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奋斗换来的,明天的幸福日子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

  

  登观景台,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游硒博馆,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入孜和院,客家菜肴美味正宗。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富硒产业蒸蒸日上,文旅融合有声有色,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老人孙观发高兴地说:“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潭头村是“全红村”,几乎每家都与革命烈士有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潭头村,指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我们党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发展富民产业,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实现从脱贫摘帽到致富振兴的转变,探索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潭头村这片红土地正孕育发展新生机。

  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涌流。激活生产要素,就是释放发展动力。潭头村拥有6000多亩富硒土壤,为让硒土地“流金淌银”,村里引入企业经营;为保存农产品,田间地头建了冷链物流园。为助农融资,当地连续推出支持蔬菜产业的金融产品。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到果蔬产业逐渐壮大,再到金融保障提供支撑,各种生产要素围绕富硒产业集聚而来,让村民感慨“种田也有新滋味”。事实证明,充分挖掘农村蕴藏的丰富资源、生产要素,合理开发、善加利用,就能将其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

  以生产要素为基础,发展融合产业。如何培厚产业沃土、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是产业发展必须回答的课题。在梓山镇,以富硒为特色的产业随处可见,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脐橙等产品远近有名。由此,潭头村发展起特色旅游,农业园区既产出优质富硒农产品,又开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活动,实现“一个园区,多点开花”。群众直言:“办民宿、卖特产,收入不比进城打工少。”作为村里的导游,孙观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神头更足了。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为特色产业谋划思路、为农民致富找准门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拓宽出路。

  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医疗卫生为例,在潭头村的健康小屋,中医体质识别仪、血压计等仪器随取随用,针灸、刮痧等理疗服务一应俱全。健康小屋以诊疗为主,兼具体检、养生、档案存储等功能,一头直接服务群众,一头对接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是村民的健康驿站。这些整合医疗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优化管理形式的探索,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益补充。这说明,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需要在设施建设、空间布局、辐射范围等方面做到城乡衔接,才能实现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潭头村的雕塑上,一行话语道出赣鄱大地群众的心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奋斗换来的,明天的幸福日子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新征程上,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老百姓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者为本报江西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