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宜居六安 兴业之城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1日   第 15 版)

  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期盼,安徽省六安市持续打造宜居之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近年来,六安市持续办好民生大事,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绘就魅力六安建设发展新画卷。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打造文明和谐之城

  六安聚焦城市功能优品质,中心城区先后建成各类科教文卫、安居保障、公建民生等工程84项,完成投资147.4亿元;持续推进中心城区“畅循环、强功能、补窟窿”专项行动,实施项目69个,总投资294.69亿元,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万达广场、海心沙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快速提升。

  市域交通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建成G35济广高速周集至六安段,完成312国道改扩建,新建S329合六南通道等国省干线建设项目14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5089公里,其中,国道里程809公里、省道里程1692公里,形成“一横两纵一联”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八横八联”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中心城区道路畅通工程项目133个,总长度229.6公里,完成投资96亿元。

  城市住房保障暖民心。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对全市394个棚户区进行改造,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入11.2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24个,建筑面积114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0.62万户;妥善解决住房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征迁安置工作体制机制,扎实开展城市房屋安全鉴定,有序开展危旧房专项整治。

  中心城区先后建成南屏公园等绿化景观项目和凤凰桥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污水治理工程39个,完成投资29.8亿元,不断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大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214公顷,绿地率39.49%,绿化覆盖率达44.22%。六安市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以城市管理为抓手,提升市民获得感

  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管理格局。建设“智慧城管”,正式投入使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探索创新“水管家”工作模式,实行“厂网河”“供排水”“建管运维”“城乡统筹”四个一体化。建立取用水行为依法规范、用水方式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十三五”末,六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位列全省第一。

  城市运行维护不断优化。通过新建、配建、改建等方式,不断增加停车泊位供给,目前,中心城区车位总量达30.71万个,供给比达1.25:1。打造智慧停车,对城区100条道路和19个公共停车场的停车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化解停车难题。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和供排水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城市供水能力达50.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1.5万吨/日。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提高到120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处理能力达12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六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六大库区近70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水质保持优良。天朗气清、山清水秀成为六安的常态。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茶棚店”是六安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居民的美好记忆。社区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创建点位提升及“最美小区”项目,建设了茶棚店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内设便民服务点修理部、缝纫部、理发部,满足群众需求。

  近年来,六安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为群众愿去乐去的场所和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52个。举办讲解员大赛、“乡村名嘴说”、志愿服务集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社区艺校”、“魔法实验室”科普秀、“照见最美”公益摄影等特色文明实践项目。

  住得舒心,更要住得安心。六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重点,聚焦难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年均增幅在30%以上,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先后出台《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为企优环境氛围更加浓厚。

  同时,民生福祉切实增进,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年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167.6亿元,占财政支出84%。坚持教育优先,教育经费投入总计达891.92亿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提前两年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六安锚定全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目标不放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让老区人民的福祉节节攀升、生活更加美满。

  数据来源: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