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打造落实倡议新平台 汇聚发展共赢新动能

汤 瑛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1日   第 18 版)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22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自1990年采用以来首次连续两年下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大部分进展出现全球性逆转。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发展环境,中国始终坚守大国道义,践行大国责任,力筑发展合作“大家庭”。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年多来,全球发展倡议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凭借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全球发展倡议彰显天下情怀。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全球发展倡议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昭示着中国将始终坚定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促进者。

  全球发展倡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议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这些领域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关切和需求,团结包括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内的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时代挑战,共同破解发展难题。

  中国对外援助走过70多年历史,始终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随着全球发展赤字加剧,各国发展诉求更加迫切和多元。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中国对外援助正加快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中方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毫无保留地将发展经验和行业技术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尽力为其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他国在独立自主基础上探索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

  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包括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等,与各国领导人共同推动将发展议题重新置于国际议程的核心,致力于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实现从“打基础”到“搭框架”的跨越,由“写意画”向“工笔画”的迈进。

  全球发展倡议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牵头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宣介理念、创新方式、汇聚资源、促进行动的共享平台:

  ——建立了全球发展项目库,以聚焦发展、各方参与、开放创新为原则,围绕重点合作领域,同“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一道,积极开展更多“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项目。同时,发挥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欢迎联合国相关机构、中外各方社会资源参与项目库建设和发展筹资,共同孵化更多惠及民生福祉的品牌项目。

  ——举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在论坛框架下,今年已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历史上首次反腐主题论坛,即“国际发展合作阳光论坛”,充分体现中方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决心。

  ——建立全球发展数字宣介平台,为宣介全球发展倡议创设数字化、常态化、多元化的传播新平台、新形式,为“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量身定制贴民心、接地气的宣介活动,增强有关国家的获得感、参与度,扩大倡议的国际感召力、影响力。

  ——建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的国际发展合作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发展机构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接发展政策,协商共同行动,加强多方合作,夯实伙伴关系。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中国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与各方一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不断走深走实,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新动力、展现新活力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