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广西师范大学 “四抓四建”贯穿全程,开辟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广西师范大学立足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聚焦课程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国·东盟双创教育交流与合作上形成鲜明特色。

  

  抓核心建优双创“金课群”,从注重双创技能培养到回归双创教育初心转变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经过课程迭代升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实现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从重培养创业技能向重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转变。

  学校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方法相结合,构建“课程群”建设体系。学校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建立“思创融合课程群”,在《红色文创》《大学生公益创业》等课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故事融入创业课教学案例中。创建“科创融合课程群”,开设《设计思维》《科技创业梦工场》等课程,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进行创新设计。建设包含《商创基础》《大学生创业英语》等课程的“国际教育相融合课程群”,在东盟留学生中开设双创课程,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具有师范特色的双创“金课群”。

  抓关键建强双创“教师群”,从“个人单打”向“教学共研共创”转变

  依靠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围绕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大赛与孵化指导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教学中使用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等理念和方法,推行项目化学习、服务性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搭建“课堂、实践、竞赛、活动”一体化师生共创共建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双创教师队伍,让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创新创业教研室建立以来,培养了一支拥有80多名非科班出身的双创教研师资队伍,聘请各行业108名优秀人才担任导师,丰富师资配置。开展校内、跨校、跨区域联合教研59次。教研室完善双创教学管理工作机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在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以及教学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经验。

  抓主体建好双创“孵化群”,从单一类型到分层分类培养转变

  学校不断深耕育人沃土,为全力培养大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本领、善作的勇气、善成的能力”,分层分类培养实施创新创业“金种子计划”“蒲公英计划”和“梧桐计划”。

  面向学生实施培育“金种子计划”。通过专业教育、创新教学与创业实践相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大讲堂、创客马拉松、训练营、双创月、创客日及社企先锋共创营等多样化“专业+创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内外参与学生超过10万人次,双创教学和实践活动本科学生参与率达100%。

  对创业实践项目实施“蒲公英计划”,以入驻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精英班模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支持“金种子”项目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项目遴选、团队培养、参赛辅导全过程管理,助力项目以赛促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学校打造的“梧桐计划”,培育了一批大学生创业代表。2012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帅圳兴等同学的作品《趣弹音乐——轻乐器在线教育服务平台》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6级生物学专业学生李春明获首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自治区主席奖”。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创业教育人才分类培养,有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抓平台建全双创“资源群”, 从单向推动到多元发展转变

  学校推进全链条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了多个高质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促进科研人才实现价值转化。2021年,获广西教育厅批准成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民族地域优势,2017年成立广西师范大学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学院,2022年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桂林创新产业带立项建设,探索服务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多平台发力推动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实践,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咨询、培训、交流推广等服务。

  学校建立“教师—学院—学校—社会”四级双创孵化机制,创建5个教授创业教育工作室、18个二级学院创客空间,建成45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创客中心,建立23个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平台入驻了47个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推动资源向平台汇聚、人才向平台聚集。

  数据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