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三十七年如一日 坚守使命勇担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追记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本报记者 张 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2016年7月,潘东升(左三)在研究防抗台风工作。
  福州市公安局供图(新华社发)

  “加入公安队伍,就要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潘东升同志常说的一句话。

  潘东升生前是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自198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三十七年如一日,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忘我工作、屡立战功,带领广大民警护一方稳定、保一方平安。

  2021年9月25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潘东升牺牲在工作一线。潘东升的同事说:“他总是冲锋在前,是政法干警的榜样。”

  2016年5月8日凌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数十名群众被困。接到警情后,时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长的潘东升没有片刻犹豫,拿起对讲机,冲上越野车,立即奔赴灾区现场。

  救援现场,潘东升手持扩音器,站在山路正中央、卡点最前沿,在没膝深的泥浆中现场指挥,确保生命通道畅通。“五天四夜,饿了就吃碗泡面、啃个馒头。”三明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政委罗志怀回忆,山区的深夜尤其寒冷,雨停了又下,潘东升披着一件破旧的雨衣跑前跑后,不知道跑了多少个来回,衣服被泥浆与汗水彻底浸湿。

  2018年,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福州,犯罪嫌疑人魏某某伙同魏某斌、林某龙、朱某文、席某明等人先后注册设立10余家公司,陆续招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长期实施高利贷活动,任意实施设套诈骗、敲诈勒索、强迫交易,非法侵占他人财产。“这是一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潘东升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深入开展侦查,全面固定证据,周密实施收网,最终将这一黑社会组织连根拔起。

  3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福州公安累计打掉涉黑组织35个、恶势力犯罪团伙169个,福州市公安局获评全国扫黑除恶先进集体。

  何为忠诚?忠诚,就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总是走在前、作表率。这些年,无论在反恐维稳、打击犯罪的危急时刻,还是在重大安保、抢险救灾的一线,总能见到潘东升冲锋在前的身影。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潘东升说,“老百姓从迈进公安机关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接警。”

  潘东升带领同事着力破解民生服务的堵点痛点难点。在三明,潘东升在2014年至2016年全力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40个办事事项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40%;在福州,潘东升于2020年7月推出接处警“首接首移责任制”,大大提升了执法质量和效能。他还创新推出落户“零门槛”、窗口“无否决权”工作机制,赢得群众的称赞。

  潘东升毕业于计算机软件专业,从警37年一直致力于公安信息化建设。在福建省公安厅工作期间,他探索实现公安核心系统全省统一标准、统一建库、统一应用、统一运维,推动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在三明,他组建公安情报研判合成作战中心,实现指挥、刑侦、网安、图侦“四侦合一”;在福州,他推动公安、边检、海关、外办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做到涉疫数据核查和流调溯源“一条不漏、一刻不误、一查到底”。凭借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他还成为福建公安系统唯一入选首届“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的成员。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严重透支了潘东升的身体,可他仍在忘我工作。2018年6月,潘东升接受了肺部手术,可术后仅7天就重返岗位。牺牲前一周,指挥核查涉疫警情、安排部署景点安全整治、检查活动现场安保情况,他依旧忙个不停。直至他倒下的最后一刻,行程安排还是满满的。

  “我们怀念他,也将以他为榜样,锻造新时代过硬公安队伍,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王锡章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