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不久前在湖北武汉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尊重人才才能广聚人才,崇尚人才才会人才辈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地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向时年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送去温馨关怀。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对待人才的每一处细节中。近年来,我国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才的价值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让广大人才备受鼓舞。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靠的是以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作保障。“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唯有公正平等的用人导向,才能提升人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唯有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制度,才能确保真正有能力、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脱颖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有创新创业空间。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离不开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者缺一不可。适当的待遇和物质保障,能让事业更具吸引力,让感情更有黏合力,让人才更有积极性。确保人才能够安身、安心、安业,也要加快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生活衣食无忧,不必追求短期效益,不用把精力浪费在资源竞争上,各类人才就能心无旁骛投入科研中。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社会上要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崇敬、热爱、关心,要超过流量明星等,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应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必能让广大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必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