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27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去年农业增加值增长10.1%,增速居全国前列

甘肃着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7日   第 01 版)

  海拔1800多米,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甘肃省定西市鲁家沟镇将台村的1100亩山旱梯田,去年马铃薯亩产却高达2700公斤。“这些旱田都实现了自压滴灌水肥一体化,水肥减半,产量却能翻番。”当地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一亩地相比以前的漫灌方式节水40%以上。

  甘肃绝大部分地区处在寒旱区。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通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黄河上游特色种养业和陇东南山地特色农业,设施蔬菜、优质苹果、优质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

  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祁连山下,张掖市百万亩制种玉米正值生长关键期。玉米去雄机往返田间,保籽粒发育;无人机盘旋地头,防病虫农害。以科技赋能玉米种业,复式精量播种机等新机具、北斗导航直线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在甘肃不断推广。甘肃建成千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关键的旱作农业技术1500万亩、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1000万亩,马铃薯、玉米等亩产分别提高了约500公斤和100多公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甘肃也由粮食产销平衡省转变为净调出省。同时,甘肃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良繁基地,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每年外调马铃薯原原种超过6亿粒。

  通过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挖掘发展潜力。灵台县果业办公室主任张建锋介绍,过去当地种植的苹果挂果周期长,引进矮化密植技术后,3年即可进入盛果期。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县里专门邀请专家定期传授技术、答疑解惑。截至目前,灵台县果园面积达22万多亩,商品率达85%。2021年,甘肃省开展万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万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人员和万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共培养3.02万人,今年将再培养3.12万名新型农民。

  发展寒旱农业,为农民打开增收新渠道。目前,河西走廊已发展36万亩戈壁设施蔬菜,相当于新增150万亩一般耕地的产能。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过去种啥啥不行。如今,走进蔡旗镇高庙村日光温室示范园,茄子油亮,辣椒青翠。村民周永振经营的温室辣椒,今年1月上市后已采摘销售8000多公斤。“这半年下来净赚3万多元。”甘肃省目前已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近100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产业链产值510亿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介绍,力争到明年,农民通过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获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7731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静待丰收,陇中旱地马铃薯长势喜人,甘南草原牦牛成群,陇南山区橄榄葱茏……截至目前,甘肃已创建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寒旱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较2017年增长45%,202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10.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十四五’时期,甘肃还将打造10个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大县,加快形成2个千亿元级和6个500亿元级农业产业。”梁仲科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