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心制作科普视频,同济大学72岁退休物理教授吴於人——

“为孩子们打开科学大门”

本报记者 黄晓慧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3日   第 14 版)

  8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节开幕,科学红毯上星光熠熠,除了院士专家,还有科普达人。科技节上,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召开,小有名气的科普博主齐聚一堂,分享在新媒体上传播科学知识的经验。其中,一位银发奶奶颇受关注,她就是同济大学72岁的退休物理教授吴於人。

  吴於人在B站上开了一个名叫“不刷题的吴姥姥”的科普视频号。退休前,她在同济大学讲授大学物理课程,去年10月,因为一个生动讲述火箭如何升空的科普视频,她的账号吸引了大量粉丝。

  “火箭上天,靠的是高压气体的反推作用,像这样……”短视频中,吴於人一头银灰短发,手持一个矿泉水瓶,往里注入液氮,拧紧带孔的瓶盖,倒转过来,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汽尾巴,“一飞冲天”。

  看着吴於人像变魔术一样做着各种物理实验,不少网友感叹:“原来物理这么有趣。”

  此后,这个科普视频号的一系列佳作频频出圈,艰深晦涩的物理公式、深奥难解的物理现象、高不可攀的大科学装置,在吴於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妙趣横生的演示下变得生动起来。

  有人说72岁物理教授如此走红网络近乎传奇,吴於人却说这源于过去几十年的累积。

  “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时,一板一眼地讲肯定不好,同济大学一直有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的传统。我就想,能不能把课堂做得像一个微型科技馆。”吴於人的尝试获得成功,上过课的学生们说,学物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长知识、开眼界的科学乐事。

  这个名为“物理探索实验室”的课堂受到学生欢迎。2007年,上海市教委、市科委和同济大学合作,将这个课堂建成向全市青少年开放的“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从那时起,吴於人关注并热衷科普。

  2018年,吴於人联合10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在俱乐部成立仪式上,吴於人演示了一段弹性小球实验,现场视频在网上播出后受到好评。后来,吴於人的学生帮她拍了一些科普短视频,效果不错。学生们提出,何不做成科普视频号,让更多人爱上物理?于是,就有了科普视频号“不刷题的吴姥姥”。

  吴於人是较早触网的科普人,从最开始做同济大学物理学网站,到拍摄科普短视频,每次有新鲜事物出现,她总是愿意尝鲜。

  一个只有几分钟的视频,拍摄时间却长达两三个小时。后期剪辑依靠团队里的年轻人,而最难最核心的视频脚本,则大部分都来自她的灵感和设计。为了做好这些视频,她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新媒体传播,能让大家体验科学的趣味、爱上科学,我们累一点又何妨?和科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孩子们打开科学大门。”吴於人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