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村里有了大舞台

本报记者 李亚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3日   第 07 版)

  “今天下雨也干不成活儿,一起唱会儿?”一大早,牛永福就挨个给村里的“老伙伴”们打电话约着唱秦腔和新疆曲子。不一会儿,六七个人便聚在了村民朱桂芳家里——她家的民宿即将开张,趁着还没有对外迎客,大家都喜欢聚在宽敞的客厅或者院子里的凉棚下热热闹闹唱几曲。随着板胡和二胡的节奏响起,这个农家院子里传出了或咿咿呀呀或高亢嘹亮的调子。戏曲声响起,悠闲时光承载着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牛永福如今已70多岁了,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月亮地村小有名气,能拉会唱,当地人喜欢听的秦腔、新疆曲子都是他的拿手戏。

  上世纪60年代,当地有不少秦腔和新疆曲子的爱好者,牛永福听了几次便喜欢上了:“我们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喜欢听秦腔,新疆曲子也有不少爱好者,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老一辈人聚在一起唱的时候我就仔细听、仔细看,自己跟着学,慢慢地学会了板胡和二胡,也会唱不少。”

  秦腔和新疆曲子是牛永福农闲时分的娱乐项目,让他在繁忙的农事之余能稍歇片刻,这一唱,便是几十年。

  随着老一辈“唱将”年龄渐长,牛永福成了这些地方戏曲在当地的主要传承者,一边自己唱,一边当教练。“我会乐器,就带着感兴趣的人一起唱,这些年发展了二十几个人。”

  最近几年,月亮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了丰富游客的生活,当地把牛永福确定为乡村文化带头人,除了为游客表演,牛永福还时常与周边几个村的戏曲爱好者们聚在一起互相切磋。“附近的街街子村、菜籽沟村都有一些爱好者,没事就打个电话约到一起唱唱。”他们或唱那些古老的折子戏,或改编一些时下新的曲目,从扮相、唱词到腔调,都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戏曲,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随着当地对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加大,牛永福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振兴充满信心:“以前只能在村里的办公室或者户外唱,冬天四处漏风,手都是冻僵的,但也都能坚持下来。现在政策这么好,村里有了大舞台,为我们练习、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

  如今,牛永福只要看到喜欢唱歌的人,都主动上去当起教练,拉着自己的二胡,一句一句教。“我想尽力多培养些能唱的人,把咱们的乡村文化生活坚持到底。”牛永福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