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2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汛期,文物安全值得重视

黄 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3日   第 08 版)

  如何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让不可移动文物延年益寿、传之久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贡献智慧与力量

  

  随着多个省份陆续进入防汛关键期,文物安全再次牵动大众的心。

  夏季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降水量加大等等,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短时间强降雨天气增加,高水位引发洪水,城市雨涝积水增多,以及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都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更不用说风暴潮甚至海啸的风险。

  多年来,各级文物部门为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保护文物安全,需要全社会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通过灾前预防性措施和灾后科学修复,我们可以降低、减轻灾害对于文物的损害。

  先行做好风险评估十分必要。我们可以建立并完善历年的受灾情况、维修记录、防灾减灾及安全措施等档案,适时开展文物的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明确风险类型、成因和影响,由此绘制出区域风险地图,甚至测算不危及文物安全的水位高度、河流最大瞬时流量等数据。细化防控标准,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古老桥梁的汛期安全一直受到关注。洪水导致水位增高,造成巨大冲击力,产生的淤塞容易造成桥梁结构变形,甚至整体结构失效。雨涝也会引起建筑物结构变形,留下安全隐患。河道日常挖沙、上游水库拦截和河道干涸导致桩基糟朽,都会让桥梁有可能在瞬间被冲垮。除了持之以恒地进行日常管理与检查,灾害季节还应适当增加对桥梁的巡查频次,尤其要注意清理河道及河道周边的堆积物、漂浮物。

  当前,越来越多科技手段被用于灾后修复。因为持续降雨,同时遭遇潮水高水位期,一些老城的城墙长时间浸泡在水里。退洪以后,墙体内部土体应力发生了变化,局部会出现突然坍塌的隐患。我们采用地质雷达的探测方式,结合相同位置历史照片比对、地质勘探数据等,建立城墙内部保存情况的数据解读方法。

  欢喜永宁桥位于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2017年由于持续降雨,桥体内部填充物含水量过于饱和,造成东北侧发生大面积的突然垮塌,修复时同样运用了新技术。考虑到垮塌部位不稳定,我们突破传统脚手架搭设勘查的方式,采用无人机进行倾斜摄影测量,精准高效获取整体垮塌情况记录,再利用工程船对局部细节进行补勘,完善垮塌部位的测绘勘查,加快了抢险加固工程进度。

  很多古建筑存在了几百年甚至更久,历经多次自然灾害而能幸存,体现了古人在选址、选料、建筑原理、因地制宜进行灾害防御方面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预防性保护提供思路,除了及时运用新技术手段,我们也需要向古人学习。

  我国是文物大国,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域广、时间跨度长、形态种类多,是中华灿烂文明在广阔大地上的重要载体。我国又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样、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如何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让不可移动文物延年益寿、传之久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