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议政建言)

——全国政协书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李昌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4日   第 18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6月14日,全国政协书院举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叶小文,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胡纪源,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就如何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委员们认为,中华文明植根于一个独立的体系,在起源上独具特色、历史悠久,需要多学科、各领域共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建立起符合中国逻辑的文明研究的标准和话语体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2年春立项。20年里,参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学者不仅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主要学术任务之一。中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等相关学界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诞生、发展的研究做了百年探索,贡献极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对于“中华文明格局”的定义,应该表述为“多元一体”还是“多源一体”更准确?叶小文认为:“中华文明的演进始于一个特殊地缘——共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的农业文明,由此形成和养育了先称为‘华夏’、后名为‘中华’的民族共同体,这不同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始于‘一元’而走向‘一统’,应该用‘多源一体’更为恰当。”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重视“大一统”。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同时是“国学——‘大一统’观”读书群群主。“‘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成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王学典说。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一种传统,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国家的统一、对国家统一的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共同构成了“大一统”思想意识的三位一体。

  “了解中华文明的长度,是为了认识中华文明的高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宽度,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非常有意义。应持续加大力度,把中国文明研究引向深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