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几代人接力造林、抚育、护林,贵州省贵阳市长坡岭林场——

百年林场 城市氧吧(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

本报记者 程 焕 陈隽逸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1日   第 14 版)

  贵阳市长坡岭林场与城市已经融为一体。
  涂 敏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贵州省贵阳市长坡岭林场拥有百余年历史,是几代人接力造林、抚育、护林的成果。如今,这片占地近1.3万亩的林场已成为贵阳环城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也为市民留出了一片绿色生活空间。

  

  小松鼠在枝丫间欢腾跳跃,红腹锦鸡拖着纤长的尾巴一掠而过,林子深处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贵州省贵阳市老城区一路向北,不出半小时车程,便来到一片森林,城市的喧嚣仿佛戛然而止。

  始建于1914年的长坡岭林场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林场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地处偏远的林场逐渐融入城市,成为贵阳环城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力造林,搭建生态屏障

  清晨,天色尚未大亮,还没有游客进园,虫鸣蛙叫与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衬得林场格外寂静。住在林场里的郭春茂是长坡岭林场老职工,他十分享受这刻安宁的时光,每天起床后总要到林子里“打卡”,独自遛一圈再回家吃早餐。

  这样的生活节奏,老郭保持了数十年。“小毛孩熬成老汉,日子过得真快呀!”老郭说,想到明年就要退休了,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和林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这里的一树一木,如同一个个坐标,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

  长坡岭林场地处贵阳西北郊,建立初期仅2900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贵阳也加入其中。1958年,郭春茂的父亲响应号召来到长坡岭林场植树造林。“那会儿周边都是荒山,有的甚至是光秃秃的石头坡,大人们靠肩挑背扛才能把树苗送上去。”在郭春茂印象里,父亲似乎一直在山上种树,小树苗陪伴了他的童年。

  1983年,20岁的郭春茂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长坡岭林场的一名新职工。当初父辈们种下的小树苗渐渐长高,奠定了长坡岭林场整体生态格局。大规模造林工作结束,林场工作重心随之调整,职工们的主要任务变成守山护林。

  在郭春茂和同事们的悉心守护下,树苗茁壮成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已变成了一片茂密森林。此时,除了长坡岭林场,贵阳市在同一时期集中建设的百余个林场陆续成形。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林场与公园以及景区连成一体,慢慢串珠成链,围绕贵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圆环。

  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贵阳市初步建成全长70公里的第一环城林带。作为林带重要组成部分,长坡岭林场由此成为贵阳市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融入城市,林场开门迎客

  20多年以后,田峰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初到林场时的情景:1995年,从贵州省林业学校毕业的他被分配至长坡岭林场工作。当年6月的一个下午,到贵阳市林业局报到后,恰巧局里有人去林场办事,他便搭着顺风车来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汽车从繁华的城区开出来,朝着山区越走越远,我的心情也跟着失落起来。”到林场时天已擦黑,田峰看到的只有几间老旧砖房,一条破败的石头便道延伸进茂林之中。满怀憧憬的小伙没想到,这个近在省城的林场,看上去甚至比自己农村老家还要偏僻。

  经过数十年生长,马尾松、华山松、杉木和洋槐等已长成参天大树,通过开展抚育间伐,长坡岭林场出产的木材备受各大工地欢迎。不久后,田峰就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林场与城市不再那么疏远,“交通变得方便起来,附近陆续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来踏青郊游的城里人明显增多。”当地林业部门也看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1997年,长坡岭林场被批准设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正式开门迎客。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以此为契机,长坡岭林场不再进行经济林生产,开始在林区实施封山育林。2001年底,长坡岭林场被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每到节假日,这里总会出现游人如织的景象,林场与城市逐步融为一体。

  免费开放,还市民绿色空间

  久雨初晴,周末赶上难得的好天气,贵阳市民徐功彪邀着朋友们出来透气,大伙儿一致提议去长坡岭林场,因为喜欢那儿的原生态。上午沿着木栈道散散步,中午出园到周边农家乐吃顿家常菜,下午再进来在树荫底下品茶,老徐和朋友们的周末过得好不惬意。

  倘若回到前些年,徐功彪是不会选择来长坡岭林场度周末的,“那会儿林场遍地是烧烤摊,到处乌烟瘴气,吵吵闹闹叫人不得安生。”徐功彪说。

  长坡岭林场市场号召力强劲。曾经,看到游客源源不断,周边的经营户纷纷涌入这里,而且不满足于在规定范围内做生意,除了摆设烧烤炉灶,遛马的、拴吊床的也层出不穷。

  “大草坪只剩下一块黄泥地,不少树木不堪油烟侵扰而枯死,短短10多年时间,林场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2015年,辗转多个单位的田峰,以新任场长的身份回到了长坡岭林场,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无比痛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为彻底恢复生态公益型林场的面貌,长坡岭林场积极开展景观修复工作。经过数年休养生息,林场重归宁静,裸露的黄土渐渐被绿色覆盖,曾经闹哄哄的商铺变成了一座座生态科普教育展厅。

  今年3月,长坡岭林场取消门票,越来越多的贵阳市民把这里当成了家门口的天然“大氧吧”,“满满的大自然气息,这才是森林公园该有的样子嘛!”徐功彪说。告别无序开发,长坡岭林场焕发新生,森林覆盖率超过86%,野生动植物种类达397种。近年来,林场相继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十佳林场”等荣誉称号。

  长坡岭林场的蜕变是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贵阳市如今已建成大中小微型公园1025个,达成“千园之城”目标。这些绿意盎然的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极大拓展了市民的绿色活动空间,拉近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距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