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6月22日电 (记者顾春)5月20日下午,广州客户在网上向公牛电器下了30多万元订单,产品包括墙壁开关、LED灯、智能锁等。系统审核确定后,信息传回位于浙江慈溪市的智能仓库。次日上午,智能仓运行,经过堆垛、输送、电子标签、分拣、扫描等一系列自动操作,将各类货品集中到集货区。中午,平台装货完毕,发往广东。“过去靠人力,每天仅能发货3000—4000箱,每月出错20—30次;现在每天发货可达6万箱,每年出错仅1—2次。”公牛智慧物流负责人说。
浙江2017年启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21年实施36个产业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来工厂”试点,从数字化智能工厂到“未来工厂”,从企业上云到“产业大脑”,探索龙头企业拉动,依托数字化快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推动“浙江制造”更具竞争力。
数据驱动智能化制造,数字化智能工厂遍地开花,个性化定制愈加普遍。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成排的一次成型设备在飞速转动:只需半小时,一根线进去,出来就是一件针织毛衫。“我们的工业互联网连接每一台设备,客户一有需求,后台马上发指令给相应设备投入生产。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让产品质量精准可控,也迅速赢得更大市场。”副总经理李立军介绍。浙江提出,加强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实现订单、技工、产能资源和数据共享,到2025年,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20%、10%。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除了5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大量小微企业也通过加入云平台,搭上数字化快速列车。新昌县轴承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2万余台设备接入“轴承云”后,设备综合利用率从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
浙江为“智造”未来绘出蓝图:打造一批创新引领型工厂、行业示范型工厂、协同共生型工厂、服务发展型平台工厂。这些工厂并非单兵作战,而是按产业分布,组成高精尖企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舜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中的大屏幕上,星星点点的蓝色数据不断跳跃,这里是电机“产业大脑”所在地,天南海北的电机在此联通。“过去判断电机故障,靠老工人贴身耳听手敲。现在接入‘产业大脑’后,即使千里之外,也能迅速精准发现异样。我们刚对海南省一家电厂的主电机发出故障预警,告知企业马上检修。”总裁刘子庆介绍,依托“产业大脑”,电机产业集群有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故障停机时间减少80%以上。
“有了海量数据,‘产业大脑’具备强大自我学习能力,能分析产业景气指数、预警市场波动、研判经济形势。未来,‘产业大脑’将为企业生产、销售全过程提供精准服务。”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刘兵介绍。
2021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首次超过信息服务业,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全省培育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61家。
浙江提出,到2025年,实现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