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讲好人民共享的文保故事(新语)

赵 瑜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3日   第 13 版)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讲好当代文物保护故事能有效唤起文化记忆与精神力量,同时促进全球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互鉴共进。近年来,我国在活化文化遗产、推动人民共享的文保实践上获得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不少新举措和好经验,良渚古城保护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充分统筹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关系,通过人民性的价值体现、创新型的媒介赋能与国际传播交流实践,讲好新时代文物保护故事。

  在讲好当代文物保护故事的主体上,需要人民性的价值体现让文物“火”起来。文物保护的成果应惠及人民群众,这不仅是从文保工作本身的职能出发,也是更好处理历史与当下、文物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必由之路。浙江杭州市及其下属的余杭区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补偿因文物保护而受到损失的个人和组织,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民生事业改善,增强遗产区原住民的获得感。在遗产区外,通过梦栖小镇、良渚文化村、美丽洲公园3个特色园区,让居民共享文化资源。以良渚博物院为核心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直人气火爆,文化的种子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播撒传承。

  在讲好当代文物保护故事的形式上,需要创新型的媒介赋能让文物“活”起来。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利用媒介赋能推动文物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讲好新时代文物保护故事十分重要。良渚古城遗址充分挖掘文物内涵,探索跨界融合,开拓“文物+旅游”“文物+文创”“文物+教育”等新业态。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开展“云展览”“慢直播”,提供考古流程体验,还将良渚文明植入热门的手游场景。通过呈现可视化、传播互动化、体验沉浸化、共享便捷化、消费多元化等优势,文化遗产得以永葆活力。

  在讲好当代文物保护故事的渠道上,需要通过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让文物“走”起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良渚文明的纪录片在近20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多语种解读良渚文明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也在网络引发热议,海外总覆盖人数近2亿。此外,良渚还在推进“良渚与世界”活动,展开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对谈,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贡献中国经验。这些实践,在世界舞台上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为文物保护故事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站在历史新征程的起点上,讲好人民共享的文物保护故事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要。推动文物资源与媒介资源深度融合,使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是文保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显现。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