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科技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创新谈)

付连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8日   第 17 版)

  要实现科技强国建设和建成世界创新高地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大力弘扬科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和文化牵引。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更多领域出现了并跑领跑。这其中,科学文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孕育于科技的发展,又推动着科技事业的前进,并带来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等文化因素成为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生活态度与工作方式,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理性探索、严谨求是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科学文化对社会大众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不过,目前制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因素仍然比较突出,全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对完备的科学文化形态还没有形成。要实现科技强国建设和建成世界创新高地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弘扬科学文化,培育科技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要在传承中华文脉中弘扬科学文化。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融汇了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体系。现阶段,有必要还原和解读好中华科学文化的原生环境、精神内涵和文化根源,以更精彩、更丰富、更接地气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文化,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

  要培育以理性为先导的科学价值观。科学探索充满着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不乏曲折和挫折。然而,“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应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只有具备包容失败的勇气,才能积聚敢于成功的智慧,正是这种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特质,成为科学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将科学文化培植融入创新生态系统。打牢科技创新的底层基础,离不开正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要将科学文化培植融入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开展科学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市场主体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此外,要继续深化国际科学文化交流合作。通过把握国际科技发展大势,以全球视野、开放心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进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鼓励科技合作、科研跨境跨界合作研发,在交流融合中夯实科学文化自信根基,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源泉。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