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5)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评论员观察)

彭 飞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7日   第 05 版)

  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意见,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国家网信办指导主要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防沉迷效果持续显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推出一项项有力措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远离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仍需全社会付出不懈努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治理,依法严惩利用网络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除了严格的“堵”,还需要细致的“疏”。现实中,一些孩子之所以沉迷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有意思、有意义的替代选择。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给孩子们更优质的内容、更丰富的选择、更高质量的关爱和陪伴,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让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更有趣、更多彩,能使更多孩子从网络沉迷中走出来。从将劳动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增加课内外劳动实践,到开足上好体育课、让孩子们动起来,再到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解决在校下午“三点半难题”,各地的不同探索,让孩子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充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并从中感受到更多乐趣。当前,随着“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如何用好空余出来的时间,避免被短视频、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占据,成为一项紧要课题。同时,在线上教学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安排,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关于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使用情况的研究显示,生活中如果家人各自上网,缺乏交流,孩子每天多次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更高。这提示我们,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由此可见,为孩子营造健康上网的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父母的应尽责任。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在发挥学校、家庭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激发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如今,越来越多图书馆、博物馆、天文馆、体育馆等针对儿童开展特色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纷纷建立,为孩子们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力量。形成社会协同、共同发力、全链条的工作机制,必将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进一步落实儿童优先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我们一定能更好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