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新知)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31日   第 05 版)

  【现象】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近年来,为把黑土地养好用好,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农业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推进,我国在保护黑土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点评】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耕种的优质土壤资源。研究表明,黑土地形成要经历上万年时间,300年左右才能形成1厘米的厚度。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分布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2.78亿亩,肥厚的黑土层富含大量养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着丰厚滋养。得益于此,东北被称为“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压舱石”作用。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壤侵蚀等原因,我国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出现“变薄、变瘦、变硬”的情况,影响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迫切性愈发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相关规划、资金、项目间统筹配合,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从轮作休耕的推广,到秸秆覆盖还田等耕作方式的应用,新方法、新模式助力黑土地地力提升。从《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到黑土地保护法酝酿出台,保护黑土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制度正在“长出牙齿”。各担其责、形成合力,才能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动、科技支撑,也需要种粮大户带动。黑龙江等4省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民是黑土地的耕耘者,有责任保护好黑土地。如今,在东北农村,很多农家院子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结合,不仅有助于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升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主体,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有机结合,让保护者不吃亏、种粮者能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让黑土地重焕“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生机。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黑土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恢复耕地地力、提升粮食产能,推动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一定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