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内陆的开放高地,正全力以赴、谋篇布局。
一道中梁山,纵贯南北,东侧是繁华的重庆市区。中梁山之西,就是西部(重庆)科学城。
按照规划,到2025年,西部(重庆)科学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少于70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100家,引育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将初步建成。
为实现这一目标,西部(重庆)科学城正着力“铸魂”“筑城”“赋能”,全力在“科”“产”“城”上破题。
科 发力基础研究,前瞻布局重大科技项目
初夏,走进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嫩绿的青蒿苗正在一个个透明的培养皿中茁壮成长。这些青蒿通过规模化的创制工作,将应用场景拓展到美容化妆、医疗大健康等领域,赋予青蒿更多元的价值。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收集主要产区的青蒿遗传资源近200份,绘制了青蒿基因组精细图谱,鉴定了一系列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调节基因,所创制的青蒿新品种青蒿素含量高,更适应重庆干旱酷热的天气。
今年年初,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运行。短短3个月,家蚕、杨树、青蒿3项种质创制工作在中心全面铺开。未来,还将开展柑橘、水稻、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薯、罗非鱼、茶树、黄连等物种创制研究。同时,中心将利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创制新型生物素材,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从而为示范物种高产优质和高附加值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科”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主题。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是科学城在“科”上做足文章的一个典型样本。当下,西部(重庆)科学城已聚集一批大装置、大院所、大平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1个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3个大数据智能化相关前沿实验室,正加速科研攻关。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平台落户科学城,核心科研团队已经入驻。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正式落地。
产 瞄准新兴领域,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产”是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掌握面向未来的“高”“新”产业。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笔记本电脑生产线满负荷生产。自动传输带上,笔记本电脑每经过一道“关卡”,就会安装一部分电子元件。几十米长的自动传输带“跑”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组装完成了。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平均用时只需13秒。
这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一季度,这一主导产业产值实现增速8.3%,为经济增长贡献强劲动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正通过引、育、培等方式,加速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瞄准软件产业领域,西部(重庆)科学城正规划建设600万平方米金凤软件园。软件园东区以西永微电园为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人工智能、IC设计;软件园西区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文创、数字金融。
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已招引国家电投西部生态能源研究院、重庆绿动低碳综合能源项目、清安储能等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未来,还将依托科学谷等产业载体,打造500亿元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城 聚焦“一心两翼”,打造美好城市样板区
推窗入眼是湖光山色,出门就能打卡健身,休息区来上一杯咖啡,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这样的场景即将在凤栖湖畔的科学城人才社区变为现实。
“城”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立意和载体,是为科技和产业配套的环境。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以金凤为中心,科学大道—科学谷片区、新洲大道—凤栖湖片区为两翼的“一心两翼”风貌正在显现。未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高标准完成综合交通、教育医疗、绿色生态、文化休闲、商业商务、智能智慧“六大城市功能”,打造美好城市样板区。
为了构建内畅外联一体化交通体系,全域将建成35座穿山隧道,穿越中梁山隧道19座、穿越缙云山隧道16座,其中,科学城核心区将建成14座穿山隧道,穿山越岭,气势恢宏。
沿科学大道打造的“绿色主轴”渐入佳境,梁滩河湿地公园、凤鸣湖公园、棕树湾体育公园等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形成一条湿地群、公园群和城中山体组成的绿色长廊,风景秀美。
公共配套设施加快建设,2021年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投入25.1亿元,新建7所学校,推动科学城高桥学校、科学城南开小学等建成投用,巴蜀科学城中学、川外科学城中学等即将建成投用。
这些只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新样板城市的雏形。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以核心区为重点,高标准配套文教体卫等设施,统筹布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努力建成一座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数据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