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川陕革命老区——

绘出美丽新画卷(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本报记者 高 炳 王永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陕西省洋县金水镇牛角坝村村民在晾晒山茱萸。
  苏湘栋摄(人民视觉)

  陕西省平利县锦屏社区。
  资料照片

  川陕苏区纪念馆。
  程 聪摄(人民视觉)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杨继波摄(人民视觉)

  孟夏时节,行走川陕革命老区,绵延山岭草木葱茏,随处可见老区百姓幸福笑脸。

  近年来,川陕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生活美、产业旺、生态好,川陕革命老区,正绘出美丽新画卷。

  生活美:“搬”出幸福来

  走进秦巴山深处的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排排崭新安置楼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种了青菜、点了豆子,香葱长得也不错!”脱贫户汪显平弯着腰,忙着侍弄社区里的“安心菜园”。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汪显平告别山上土坯房,搬进了山下新楼房。“走,进屋看。”跟着汪显平打开家门,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整洁、窗明几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眼下,老家山上还留着5亩茶园。我在镇上打工,外加修电器营生,全家日子过得顺心。”汪显平端来一盆清水,淘洗刚从“安心菜园”采回的果蔬。

  环绕锦屏社区走一圈,学校、超市、医院、公交站等设施一应俱全。4家社区工厂里,200多名妇女织鞋袜、做线圈,在家门口上班。

  “白天,大家忙工作。一到晚上,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不少年轻人还来打球,社区里热火朝天……”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说。

  如今,平利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全县110个集中安置区里,8万余名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一路行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当时数万名群众踊跃参军。时光荏苒,如今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老区群众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赤溪镇西厢村,小河里水流潺潺。脱贫户岳俊洪挽着裤脚站在河边,等着上游游客坐船漂流而来。

  “最近这阵子,游客多了。”每到5月,岳俊洪便在村里的漂流基地上工,“力气有处使,心就安了。”

  前些年,岳俊洪住大山深处的土坯房,加上母亲患病,“穷得叮当响”。2018年,全家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岳高兴之余有点担心:家搬了,离田远了,靠啥生活?

  很快,村里引进公司建起漂流基地、游乐场。如今,他在家门口上班。“在村里鼓励下,我跟儿子一商量,开始养黄羊。”老岳好学,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学了不少技术,“现在养了150只黄羊,全家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如今,巴中已有22.53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10.98万人。”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长罗碧林介绍,让易地搬迁户安居乐业,当地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重点企业,另一方面鼓励脱贫户创办民宿、养殖场等。“近2.7万人次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旺:腰包鼓起来

  “白茶树喜阳怕涝,少浇水,才能长势旺。”走进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瓦砾村,白茶园管护队队长赵堂荣向村民柳丕富传授管护茶苗诀窍。

  按老赵教的法子,茶苗种得绿油油,看得柳丕富心生欢喜。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在瓦砾村和周边地区建成“白叶一号”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

  “白叶一号”落户青川后,赵堂荣被聘为瓦砾村“管护队长”。从一开始的“小白”,到现在的“土专家”,赵堂荣学得认真。参加了不少次县里举办的现场交流会,他还曾被派往浙江培训,“不同季节,有不同管护方法。茶苗长得好,全靠人勤劳……”

  茶园里,像柳丕富这样既种茶又学技术的村民有几十名。“在这儿务工,活不累,还离家近。”赵堂荣说,学到技术运用到自家茶园里,每年鲜叶采摘量可增加30%。

  今年3月,赵堂荣精心管护的72亩白茶,初次大规模采摘获得500余斤鲜叶。村民在务工之外,开始享有采茶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补基地、补加工、补品牌、补营销,进一步做强‘白叶一号’全产业链。”广元市政协副主席、青川县委书记龙兆学介绍。如今,青川县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茶园面积达27.4万亩,茶叶产量8000吨,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

  群山环抱中,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进入了木耳采摘的时节。

  走进村口大棚,喷淋灌溉系统正给木耳浇水。看着菌棒上钻出一簇簇“小耳朵”,村民殷书锋脸上泛起笑容。

  在金米村,殷书锋是种植示范户,也是木耳管理员。村里2019年开始发展木耳产业,殷书锋跟着技术员学艺,渐渐成了行家,“今年种了11万袋木耳,预计能赚8万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如今,尝到木耳“甜头”的,不光是殷书锋。在金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木耳。“今年春季,全村种了400万袋。”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介绍,有150户600多人参与到木耳产业链上。通过电商,这一簇簇“金耳朵”将销往全国各地。

  大山深处,“小木耳”长成“大产业”。截至目前,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生产基地80个、大棚2519个,带动1.5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生态好:护出绿色来

  “穿过这油松林,山梁背后,就是一片锐齿栎。”身着迷彩服,穿梭在秦岭茂密林间,王军岗对脚下的坡坡岭岭如数家珍。行至山顶举目四望,不同海拔的林梢上,嫩黄过渡至深绿,好似一幅大自然的“调色盘”。

  身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家沟保护站护林员,王军岗和3位同事一道,守护着洋县境内这片近4000公顷的森林。

  “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病虫害防治……”谈及岗位职责,王军岗语气坚定,“我们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守护者。”

  洋县青山绿水间,也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乐园。自发现7只朱鹮后的40年间,洋县护鹮打出“组合拳”:朱鹮活动区内,禁止开矿、狩猎、砍林伐木;建立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如今,数千只朱鹮从洋县一隅扩展至秦巴地区,“自觉护鹮”的意识,已融入当地百姓点滴生活。

  从秦岭深处,行至大巴山腹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此间主动出击,获得宣(汉)达(县)战役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在红色精神感召下,宣汉干部群众一代代接续奋斗,在红色老区筑起绿色梦想。

  吃罢早饭,漆树土家族乡护林员朱尚勇出门巡山,拿着喇叭边走边喊,“不准携带火种进山,保护野生动植物……”他负责500多亩林区,其中有100多株世界濒危植物崖柏。

  在宣汉县,像朱尚勇这样的护林员共有3085名,分散在各大林区。作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宣汉境内有苍松、红豆杉等1000余种乔灌植被,云豹、赤腹鹰等100余种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为守护大巴山自然生态,我们实施‘增绿、见绿、护绿’行动,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100%。”宣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小伟说,“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多措并举,呵护青山绿水。”

  2021年,四川省、陕西省发布相关文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出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让子孙后代乐享绿水青山。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