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万事出艰辛,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们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警句,也从惜物的角度,提醒我们珍视劳动的价值。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届时,劳动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相关课程标准的施行,有益于播撒热爱劳动的种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过去,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对此,政策持续纠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此次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不仅对课程内容作出了规划,而且提出了细致的实施建议,实效值得期待。
落实落细相关课程标准,学校肩负重任。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劳动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才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让热爱劳动的种子生根发芽,家庭教育、社会引导不容忽视。良好的家校互动至关重要。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做一些家务,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而言之,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真正以劳动为荣。
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劳动是光荣而高尚的,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