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2日   第 18 版)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围绕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等方面,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黄山市委书记凌云: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是发展的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我们要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培育造就高素质战略人才队伍,既做实基本盘,又要瞄准高精尖,全面升级人才计划,使战略人才总量更大、质量更优。

  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坚持党管人才,要将人才工作置于国家人才战略布局下去谋划定位,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根据本地区优势和定位,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全链条工作体系,形成创新人才战略高地,打造人才发展集聚区。广开门路引人才,创新机制用人才,既要重视硬环境,更要重视软环境,要积极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排忧解难。

  在实践中培养优秀人才。要按照“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当其时、用当其地”的原则,推动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才需求单位对人才的认定工作,推动各类人才在双招双引、体悟实训等实践中转观念、增才干,在实践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本报记者  徐  靖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突破基础研究领域的瓶颈、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的核心是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一是投入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经费。对现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以“揭榜挂帅”方式,通过国家主要科技计划,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二是加强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建设。融合多种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及企业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学科中心等的支持力度。三是优化基础研究人才考评与晋升机制。强调“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创新价值、综合能力、实际贡献”,创造更多以“从无到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针对一些关键领域、重点领域,适度延长考核周期,给予基础研究人才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四是支持构建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大团队。重点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药学、材料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学科,强化学科交叉、科企合作。

  (本报记者  王明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鞍山市委书记余功斌:

  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把适应需求和解决问题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坚持以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为导向,聚焦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落实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任务,布局打造人才链,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切实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把破立并举作为改革的实现路径。坚决破除“四唯”现象,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才治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智治”跃升。

  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能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坚持引育并重,实施“项目+团队”的引才方式,“带土移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构和服务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刘洪超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建设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跃、创新要素集聚,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具备建设富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的优势和条件。

  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育留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撑体系,创建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在人才引进上,要关注创新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加大关键技术人才和产业人才的引进。人才引进后,要改革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开通产业紧缺或骨干人才职称破格评审绿色通道等。

  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地区,大湾区具有聚集国际化人才的平台优势,湾区内的创新人才资源也很丰富。应探索建立协同合作的国际引才体系,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手段引才。同时,积极参与、推动其他城市和港澳之间人才的流动、合作和开放。

  (本报记者  贺林平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