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持之以恒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张天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1日   第 08 版)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有效提升打击治理能力,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要做好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构建严密防范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意见》是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为做好今后一段时期打击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截至今年4月,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送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产出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工信部组织三大运营商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先后清理高危电话卡7769万张、行业卡1931万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全国公安机关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筑牢技术反诈防护网,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土壤,强力挤压涉诈犯罪生存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但也要看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随着打击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一方面,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有的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共享屏幕等,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有的则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性强。另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面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必须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健全涉诈资金查处机制,强化法律支撑,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不断提升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打击效能。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齐抓共管、形成合力。2021年,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在“资金链”治理方面主动作为,协助公安机关阻断诈骗资金转移通道,金融系统识别拦截资金能力明显上升;工信部联合公安机关重拳清理诈骗作案工具,打击“猫池”窝点2219个,缴获设备6807台;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金融、电信、互联网行业的监管责任,推动相关行业强化源头治理,强化属地管控综合治理,就能合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意见》从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理念。强化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反制和预警监测能力,建立完善预警劝阻专门系统,同时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育体系,才能构建严密防范体系,为群众织牢织密防护网。

  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刻也不容懈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推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实,就一定能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牢牢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