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在人心里占据着最深的一隅。我的故乡是冀中平原上的正定县北贾村。每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总能感觉到无尽往事一次次叩击我的心房。而我故乡的小学校,则是我最初、最深刻的记忆。
我清楚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书包,是奶奶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还用红丝线绣着“学生书包”四个大字。我每天斜挎着它早早出门,顺着坑坑洼洼的土路往西走小半条街,然后再往南一拐,来到学校上学。当年的北贾村小学非常破旧,只有几排砖垒的简陋瓦房,门板和窗玻璃大都残缺不全。教室里,桌子和板凳都是用水泥砖头砌成的,宽窄高矮各异。也有个别课桌是木板钉成的,更是歪歪扭扭。教室的门窗形同虚设,一年四季风的进出都是自由的。最难忘的是冬天,虽然每个教室里都在墙角放置了煤火炉子,但由于老师和我们都不大会照顾,炉火几乎天天灭掉。每天早晨班里第一件事就是给炉子生火。往往是上课的钟声敲响了,教室里还是浓烟滚滚。
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童年的快乐,下了课照样去操场撒欢儿。操场就在学校南边,其实是一个集道路、露天戏场于一体的大坑,雨天会积存一大片雨水,晴天则有骡马车从两边的道路飞驰而过,尘土飞扬。即便条件如此简陋,下课钟声一响,我们还是会像一群小鸟呼啦啦飞出教室,在操场上叽叽喳喳地打闹追逐。上课钟声一响,再呼啦啦飞进教室。
我工作后在城里落了脚。逢年过节回村里,我会喊上几个当年玩得好的小学同学到我家里聚会,天南海北地聊聊。1985年春节,我们再次聚到一起,当年的同桌兴奋地告诉我说,咱村小学要整修了!去年县里领导来到咱村,是专门来看小学的,说学校条件太艰苦了,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要求抓紧改善,尽快建设教学楼。
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可是个大喜讯。第二天,我专门去小学里转了转。正处假期,学校静静的,只有尚未融化的雪看护着破旧的院落,等待着孩子们归来。我再次推了推当年无数次推过的门,摸了摸当年常常搂抱的那棵槐树,走了走我当年奔跑过的操场……
后来我听说,县领导又来了一次,帮助解决了盖楼用的钢筋,还捐出了自己几个月的工资给孩子们买图书。这件事让村党支部成员和校长都受到很大触动,他们心里也从此种下了一粒特殊的种子,那就是必须重视教育。
1986年6月1日,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了。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都和城里的学校一样。孩子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不只是孩子,全村几千乡亲们都很开心!要知道,村小学在乡亲们心里可不是一般的分量,那是全村唯一让家家户户都牵肠挂肚的地方:谁家的孩子不是在那里初品知识的甘泉?谁的人生又不是从那里开始泛舟学海?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校长换了十几任,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村党支部也换了若干届,那粒珍贵的种子一直被他们传递和继承了下来,并且继续生根、发芽。有一位老校长,自己退休了但心愿未了,硬是说动自己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儿,回到村里当了二十年的小学老师。类似的感人故事,随便找一位老师或学生家长,都能给你讲出许多。
这些年来,村里一直把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当作头等大事。第二座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实现电教化、信息化,开展多样化教学;第三座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现在的北贾村小学占地近六千平方米,标准的校园,规范的操场,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无不齐备。教室配备了空调、电子白板,已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乡村小学。
故乡的面貌也已今非昔比。当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街道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柏油路,失修倾颓的老墙被赏心悦目的壁画和绿植所取代,一切都是那样优美而祥和。集市照旧熙熙攘攘,花花绿绿的摊位依然充满乡情,乡亲们欢声笑语中透着生活的惬意。
我每次回到村里,都会不由自主来到小学门前逗留——在这里,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犹如羽翼渐丰的雏鹰,由此起飞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将来,他们也许会回到家乡,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也许会远离故土,在不同领域为祖国发展努力奋斗。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知识和智慧的种子,是在家乡的小学种下的……每当我将目光投向学校宽敞的大门,投向写着“北贾村小学”五个大字的牌匾;每当我看着校园里一个个欢快雀跃的身影,听着一阵阵嘹亮的读书声时,都不禁感慨万千: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希望!
当年那粒珍贵的种子,正在结出更加甜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