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最应该反思民主虚伪、人权恶化的恰恰是美国(钟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4日   第 17 版)

  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变本加厉推行人权政治化,严重阻碍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所谓《2021年国别人权报告》。报告充满谎言和偏见,对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继续在涉疆、涉港、涉藏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污蔑抹黑。美国无视本国人权状况持续恶化的现实,年复一年自导自演将人权问题政治化的闹剧,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暴露无遗。

  美国政客声称“世界许多地区的民主、法治、尊重人权出现衰退”。事实上,最应该反思民主、人权倒退的恰恰是美国。2021年,美国发生国会山事件,让人们看清了美式民主失序的现实。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网站去年12月1日报道,一项针对美国18岁至29岁年轻人的全国性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已经“陷入困境”或“失败”,只有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尚属“健康”。《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指出:“美国的民主正在分崩离析,必须先解决自己民主上的失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强调:“美国必须正视自身民主状况的严重恶化,民主标准应该适用于每一个国家,而不仅仅是强者教训弱者的词汇。”

  美国政客如复读机一般炒作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谎言,对本国屠杀印第安人、强迫劳动、开设“黑监狱”等丑陋历史和现实却选择性遗忘。美国侵犯土著居民权利的历史漫长而黑暗,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土著居民经历了血腥屠杀、野蛮驱逐和文化灭绝。《华盛顿邮报》指出,从《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角度来看,美国的行为已构成了种族灭绝罪。美国是贩卖人口和强迫劳动的重灾区,近5年来每年被贩卖到美国从事强迫劳动的人口多达10万,美国《里士满时讯报》指出,事实上“奴隶制在美国从未终结”。美国打着“反恐战争”的幌子,在至少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黑监狱”,大搞任意拘押和刑讯逼供,拘禁达10万人,包括穆斯林、女性和未成年人等,这些都是美国肆意蹂躏法治、践踏人权的铁证。

  美国与其对他国人权状况指手画脚,不如想办法改善一下本国日益恶化的人权现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年多来,美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00多万例,死亡病例近100万例,人均预期寿命减少1.13岁,沦为不折不扣的“抗疫失败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美国家庭经济福祉》报告显示,全美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的资产是底层50%人口的近16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现象更加突出。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病毒与新冠病毒一起蔓延,种族贫富鸿沟不断扩大,种族不平等日益加剧。美国枪支暴力愈演愈烈,今年前3个月已造成至少10362人丧生,平均每天有超过115人因枪支暴力失去生命……去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六届会议审议美国参加国别人权审议结果,很多国家指出美国人权状况恶劣,敦促美国立即停止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

  美国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假人权之名行干涉他国内政、维护美国霸权之实。近年来,面对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美国一些政客患上了对华焦虑症。他们抱持冷战思维,大搞零和博弈,所谓 “民主”“人权”等越来越成为美国政客抹黑中国的工具、粉饰霸权行径的幌子。诚如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学者詹姆斯·派克所言,美国官方倡导的所谓人权与真正的人权理念几乎没有丝毫的联系,美国官方高举“人权”旗帜,唯一的目的是利用“人权”推行自己的全球战略。

  人权绝非少数国家的专利,更不应成为向别国施压、搞政治讹诈的工具。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变本加厉推行人权政治化,严重阻碍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应当立即停止杜撰所谓国别人权报告,把精力放到正视和改善自身人权状况上。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