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人一校坚守三十余载,青海省海东市来塘小学教师完么仁增——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刘雨瑞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3日   第 12 版)

  图为完么仁增在给学生上课。
  资料图片

  图为来塘小学仅有的一间教室,一边是一年级,一边是学前班。
  本报记者 刘雨瑞摄

  车越攀越高,旁边就是上百米深的悬崖。绕过几十道弯,不远处山顶上一座升着五星红旗的院子门口,站着一个穿着旧大衣的高个男人。他隔着老远就伸出一双黝黑的大手,“你好,我是完么仁增,来塘小学的老师”。

  来塘小学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来塘村,是个仅有9名学生的教学点。1990年,完么仁增接受县教育局的聘用,成了学校唯一一名教师,一待就是32年。

  “刚来时没水没电,想吃水得拿桶去挑,黑板没有,就拿木板当黑板,用粉笔在木板上划,教室也是牛棚改的。”完么仁增回忆说,“最难的是路。”

  来塘小学建在山顶,完么仁增家在山脚。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背着教材和当天的干粮,一步一步爬上这座600多米高的山,来回16公里,要走近3个小时。2002年,盘山公路修通。12年间,他在山里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师的路”。

  路修通后,完么仁增第一时间买了辆摩托车,“再也不会因为路的原因迟到了”。2006年9月的一天,山区的雪下得纷纷扬扬。完么仁增照常骑车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没成想,摩托车爬坡时车轮打滑,他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滚烫的排烟管烫到脚踝,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完么仁增掀起裤腿给记者看,“治得不及时,现在只能跛着走了。”他笑着说。

  在这样的环境里,完么仁增坚持了下来。“和孩子们待久了有感情了,走不开了,寒暑假见不到孩子们心里还感觉空落落的。”完么仁增说。

  2017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村民选择搬到山脚开始新的生活。学校里的孩子们由32名减少到9名。“9个孩子有7个是留守儿童,最大的8岁,最小的3岁。”完么仁增把黑板分成两块,左边是一年级,右边是学前班,“安排了语文、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4门课,采用复式班的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完么仁增仔细手抄了易错词供学生们背诵。“一匹马、一辆车、一张桌子……”小小课堂上,8岁的马秀梅念得最响亮。

  马秀梅的父母在外打工,年幼的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经常因为想父母躲在教室角落哭鼻子。完么仁增把马秀梅叫到办公室安慰她。自此以后,如果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要端一碗给马秀梅。

  32年前,到岗第一天,完么仁增绕着学校围墙种了15棵杨树。如今,这些树已亭亭如盖。这些树,见证了200多名学生的到达与离开。“孩子们都会陆陆续续搬走,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坚持下去。”他动情地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