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擦亮品牌,文化遗产更生动(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韦 路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12 版)

  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博物馆的故事,有助于博物馆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抵达更多观众,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恭王府是现存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以研究为基础,通过建设社区博物馆、推动非遗传播、开发多品类文创等方式,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让博物馆声量更响、吸引更多观众,需要凝练特色文博品牌。提炼鲜明的特色品牌、打造全方位的识别系统对博物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围绕其特有的福字碑进行开发,使其成为博物馆的文化品牌。例如,提炼“福”元素,实现“沾福气”的理念识别;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对“福”文化形成行为识别;设计系列文创产品达成视觉识别等。

  此外,还可发挥文化遗产牵引作用,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挖掘城市社区新内涵。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抓住区域文化特性,提出建设社区博物馆,与所在地区保持关系,融入周边居民生活,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此种方式有助于建设集文化、旅游、会展、教育、居住、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社区,并有助于突出相关景点文化联系,建构文旅资源新体系。

  同时,打造特色文创产业也有助于集中展示博物馆文化IP。当前,恭王府博物馆已有“中秋寄唱”“海棠雅集”“端午诗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可拓宽展示平台,推动节展活动扩容升级。加强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创作,可结合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尝试跨界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领域。例如,凭借《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等节目,河南博物院受到众多关注,也使博物馆和教科书中的文物与历史“活”了起来,“圈粉”许多年轻人。提升博物馆在各类作品中的“能见度”,将线上关注引流至线下,不失为增进公众与博物馆互动的有益尝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引发年轻人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博物馆的故事,有助于博物馆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抵达更多观众,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