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曹可凡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5日   第 20 版)

  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我备受鼓舞。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脉。我从小受父亲影响,格外喜欢历史、文学、戏剧和古典音乐。出于对文艺的热爱,我成为一名主持人。很多观众认识我,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诗与画》。这是一档文化节目,每天10分钟,一幅画、一首诗。于是,每月背诵唐诗宋词30首,成了我主持《诗与画》的必修课,也为我在文化修养上打下一点基础。

  在开办近20年的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我有时会专门访谈老艺术家,这些前辈的思想,今天依然闪光。我记得2004年余光中做客《可凡倾听》时说:“只要心中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无论身在天涯海角,那个地方就是中国。”这让我感触颇深。我亦曾与金庸倾心交谈,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印刻着中国文人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我们回溯传统文化,是为了知晓自己根在何处,知晓民族的情感审美及文化价值来自何方。受访者中有不少文化名家,他们朴实生动的言语,给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这些充满温情、人文和爱的中国故事,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风采。

  如果说《可凡倾听》是为了解读现当代文化大家的传承故事,那么今年新推出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则是从文化宝库中采撷智慧果实。“文以载道”,文字与文字之间、先贤与先贤之间,可以同代、隔代地唱和,这也是《斯文江南》创作的初衷。让范仲淹遇上顾炎武,共诉家国天下的忧乐观;让巴金遇上萧红,共谱文艺的家国志……这是我从业以来案头准备时间最长的节目,3个月间翻阅了近500万字资料。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如今,我从事文艺工作已经30余年,亲眼见证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目睹“国潮”兴起,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观众对文化节目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不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现代表达,还是由王希孟画作《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让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人们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深感要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思想淬炼,洞悉生活与时代;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雅俗共赏、面向未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只有将自己的心、情、思放到创造中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作者为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