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浩瀚星空见证航天梦(暖闻热评)

张 晔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2日   第 05 版)

  【人物】中国航天人

  【故事】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航天人。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的步履无比铿锵。

  【点评】

  “航天人又一次感动中国!”有网友如此感叹。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航天领域的个人和团体数次登上领奖台,如同一颗又一颗星,在人们记忆深处定格、闪耀。

  2021年是航天“大年”,我国航天发射活动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从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到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从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到“天问一号”拓展我国星际探索新旅程,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凝结着每一位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和付出、汗水和智慧。

  航天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但中国航天人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迈向太空的旅程不能“一步登天”,中国航天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心怀一股坚韧不拔、永不止步的信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工程的建设,历经了几代人,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航天不是一项时刻位于聚光灯下的事业,无数航天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实验室、在发射场、在茫茫大漠,多少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一生的坚守与奋斗铸就中国航天的一次次“高光时刻”。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悟空”“祝融”“羲和”“北斗”,一个个浪漫的名字,寄托了航天人探索太空的情怀,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勇攀高峰写下的精彩答卷。眺望前行路,中国航天人早已将目光放得更远——把中国空间站建设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环绕等航天重大工程……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更多奇迹正待创造,更加优异的答卷正在写就。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去年12月9日,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浓厚的科学氛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让更多星空梦想散发出夺目光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