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坚持支付为民,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邵伏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2日   第 10 版)

  今年将迎来中国银联成立20周年。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2002年3月成立的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20年来,银联一以贯之坚持党对银联的领导,一以贯之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党建引领、支付为民,取得了联网通用、创建“银联”品牌、国际化等一系列显著成就,助力推动我国支付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坚持使命担当,顺利完成银行卡联网通用历史使命。银联成立后,迅速建成了银行卡跨地区、跨银行、跨境使用的清算系统,有效解决了各地区、各商业银行分别自建清算系统、分散受理以及不能跨境使用的问题。积极发挥平台和枢纽作用,携手产业各方构建了“四方模式”产业生态,实现了参与各方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推动银行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银联成立为标志,国内银行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持卡人数量、交易规模分别是2002年的20倍、10倍、86倍,已成为全球支付产业发展最快、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银联20年来自身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成为拥有36家分公司、12家子公司、50家境外分支机构、2.1万名员工的国际化集团企业。

  坚持自主创新,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卡品牌。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创建了我国银行卡自主品牌“银联”,建立并推广了一套包括业务、技术、风控在内的银联自主规则与标准体系。银联自2004年便实施国际化战略,由最初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服务到哪里”,奋力向“全球网络、国际品牌”迈进。截至2021年底,银联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2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受理商户超过3500万户,在7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8亿张银联卡。经过20年的发展,银联已成为三大国际卡品牌之一。

  坚持价值导向,打造多层次的服务网络与产品体系。银联推动受理市场由中心城市逐步向二级地市、县域地区、农村市场纵深推进,由线下场景向线上场景延伸,基本实现境内“受理无障碍”目标,探索建立“支付+”场景生态体系。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建成了超过2100个重点商圈,境内受理商户超过3200万户,是2002年底的189倍。打造了包括银行卡、在线支付、云闪付、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为境内外超过10亿持卡人提供支付服务。在人民银行指导下,2017年联合商业银行推出了银行业移动支付统一手机应用“云闪付”。“云闪付”注册用户数达到4.6亿,已成为金融系统用户量级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之一。银联正联合商业银行大力推动建设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共同增强移动支付发展能力,这是继银行卡联网通用后的又一重要探索。

  坚持科技驱动,建立市场领先的科技能力与风控能力。银联系统交易处理能力每秒超过24万笔。建成了涵盖银联网络近12年5000亿笔交易明细的大数据平台。2021年推出了银联云产品并打造云生态,初步建成金融级安全可控的云基础设施。基于大数据技术打造了“三重四层两翼”数字化风控体系,严格做好涉赌涉诈风险防控和“一人多卡”风险治理,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力度。银联正以第三代系统、大运营体系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加速数字化转型发展。

  坚持支付为民,持续提升支付便民惠商利企水平。银联通过推动支付方式电子化,直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开展“助商惠民—红火计划”等活动,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在人民银行统筹下,携手商业银行等于2017年起实施移动支付便民工程。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联合商业银行等扎实做好支付服务降费工作。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工作等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主题卡、小微企业卡、绿色低碳主题卡发卡量分别为4500万张、2200万张、40万张。

  银联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健全内部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打造支付产业人才高地,353个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对银联系统的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站在20周年新起点上,银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银联事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联接创造价值”为战略愿景,以“共建开放生态,打造数字网络,服务全球支付”为战略任务,为我国社会民生、经济金融、支付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为中国银联党委书记、董事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