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成立“数智治理中心”,及时处理居民投诉,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搭建线上平台,群众建房实现申请审批、选定款式“一键完成”;专班治理拥堵,分工采集多项数据,停车位数据实时更新……一项项创新举措的实施,让杭州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处理速度太快了,才一会儿工夫,被撞歪的树就被扶正加固了。”前不久,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孙阿姨在马塍路上发现一棵被汽车撞歪的梧桐树,热心肠的她随即拿出手机通过“西湖码”线上拍照反映。
这是西湖区用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构筑全域一体化智治的新模式,市民有任何关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都可扫描“西湖码”寻求回应。
在杭州,像“西湖码”这样利用数字化服务基层治理的创新还有很多。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数据打通,实现矛盾风险提前研判,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单靠人来管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转变。
搭建智能预警模型
提前化解矛盾纠纷
打开电脑,余杭区市场监管局未来科技城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潘伟杰收到了来自余杭区“数智治理中心”推送的一则新信息——一周内有10余名消费者通过不同途径投诉辖区内的某共享充电宝企业。
“经过核实,我们联系到企业负责人,责令立即整改,杜绝同类投诉再次出现。”潘伟杰说,自去年9月“数智治理中心”成立以来,市场监管局已收到了十几起预警,及时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升级。“在这之前,多是一事一处理,效率较低,也难发现共性问题。”
走进“数智治理中心”3楼的指挥调度大厅,一面巨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滚动着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相关信息和社会矛盾风险智能预警处置等特色数字化应用场景相关数据。“为预防重大矛盾风险、降低高频纠纷重复发生,我们系统梳理了风险治理要素,搭建矛盾风险重点对象、事件、行业、区域四大智能预警模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都会有预警提醒。”余杭区“数智治理中心”运营负责人姚秋峰介绍,通过数据池建模研判,针对矛盾风险突出的不同类型预警,根据既定规则及时推送相关部门和属地镇街、村社开展处置工作,有效提高了整体矛盾纠纷的化解率。
想要预警信息靠得住,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数据从哪来?姚秋峰指着大屏下方的“人、房、企、事、物”数据说:“我们充分利用了全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资源和省、市两级的回流数据,进一步汇集了辖区内2万余个物联网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又统筹了政法系统及城管、市场监管、应急、信访等部门及镇(街道)力量。”
在他看来,相较于传统模式,主动发现风险隐患,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区矛盾纠纷总量实现了逐月下降,纠纷重复发生率从原来的10%以上已下降至5%左右。”指着大屏右上方的“晴雨表”,姚秋峰自信地说:“现在所有预警信息、交办工作及处置反馈都可以实现闭环管理。”
建房申请一键完成
建设图纸免费选择
这一阵,家住临安区指南村的朱红萍心情格外好——新建成的3层小洋楼正式通过验收,农家乐也能开办起来。
盖房之前,朱红萍最担心的是建房手续繁琐:“听说办手续要往村里、镇里跑好多趟,折腾好几个月。”那么,朱红萍家建房审批,用了多久,跑了几个部门?她笑道:“一个部门也没跑,用好平台,在家就能办成事。”
朱红萍说的平台是临安区先行先试,让群众建房可享受一条龙服务的“农房浙建事”。
“你看,登录‘浙里办’APP中的‘农房浙建事’,把户口本、老房产权证等拍照上传就成了。”不仅无需打听要跑哪些部门,让朱红萍更惊喜的是,建设图纸不花钱也能在线上选。
打开“农房浙建事”,可以看到农房通用图集,里面包含了“现代舒适型”“清风雅致型”“山地宜居型”“浙西民俗型”“田园风光型”5种风格近200个户型图,供建房户免费选择。
临安区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万华根介绍,“农房浙建事”是在“最多跑一次”改革背景下,由原来的“农民建房一件事”升级而来。“现在可实现办理建房申请‘零填报’,选定新房款式和工匠‘一键完成’,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村建房经常出现的乱象,比如批少建多、超高超宽、侵邻占道等。”
“以往盖房,村民出钱工匠干活,怎么建都听村民的。”万华根说,“现在,我们要求带图审批、建设、验收,不按照图纸建最后验收不通过,直接影响到工匠的个人绩效。”
遇到年纪大、不会上网的村民怎么办?面对记者提问,万华根说:“那也不用跑到镇上,村里安排了网格员,可以帮忙线上申请。”
停车数据实时更新
专班治堵秩序井然
“以前早高峰的时候,来就诊的车从医院北门一直堵到南门,几百米的路堵得不行。”提及以往在邵逸夫医院门口做交通引导的经历时,志愿者董立铿大爷记忆深刻。
前不久,记者再次路过邵逸夫医院时,却惊喜地发现院门口的道路畅通了,车流和人流通行井然有序,这是怎么回事?
“邵逸夫医院承接了全国各地来的大量患者,就诊车辆日均1300辆,但医院内部仅有343个地面停车位。”上城区治堵办副主任姜璐说,以往“停车难”问题突出,沿线车辆拥堵是常态,仅仅依靠交通引导,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们从数据上着手,通过数据汇集、贯通,解决停车难题。”姜璐介绍,为此,在上城区委改革办牵头下,区数据资源局、交警大队、区城管局、属地街道和邵逸夫医院等11家单位专门组成了专班治堵队伍。
区交警大队负责提供道路拥堵情况数据,区城管局负责开通“先离场后付费”系统,做好数据导航系统对接……各单位分工采集多项数据,在“人、车、路、环境”等方面进行多维深度分析,号准邵逸夫医院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的“病根”,对症下药。
车多而停车位少,是造成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让就医车辆能有更多停车位,采荷街道的工作人员蒋芸没少跑腿,除了与辖区内商场协商,还跨街道寻找合适的共享停车位。“我们与周边商场协商,多增加了2213个停车位。还在医院附近设置引导牌,实时显示周边停车位信息。”她说,通过整合街道、城管、医院、周边商场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实时更新、导视引流,为车辆计算出最优路径和周边可停车位,使车辆分流“耳聪目明”。
不仅如此,治堵工作还延伸到了挂号阶段,蒋芸掏出手机演示:“现在在‘浙里办’APP上挂号,就会显示当前医院周边停车位情况,提前让就医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的工作轻松得很,偶尔有问路的就诊车辆,我告知一下就好。”经过数据治堵,邵逸夫医院门口交通畅行,董立铿大爷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不仅我的工作轻松了,患者看病也方便多了,我心里也跟着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