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敲响祝福的木鼓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 14 版)

  “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在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按当地风俗,总书记敲响佤族祝福木鼓。随着浑厚的鼓声和长者的祝语,广场上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克”,是佤族用来凝聚人心、传递信号的一种工具。木鼓舞更是佤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节日喜庆的时候,热情豪迈的佤族群众欢聚在一起,用歌舞挥洒激情。

  村民孟家留是中寨最出色的鼓手,村里只要有重要活动,总是少不了他。“从制作木鼓开始,就是盛大的节庆活动。”孟家留介绍,每次制作木鼓的时候,寨子里老老少少都会一起出动,进到深山老林里,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挑选合适的树木,密度高、材质好的大树是首选。

  一边走一边唱着歌跳着舞,村里的人们身着盛装,将这棵即将被制作成木鼓的原木拉回村中,佤族传统中盛大的拉木鼓舞由此而来。

  木鼓又分为公鼓和母鼓,在每个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对木鼓,司莫拉也不例外。木鼓屋和民俗陈列馆里,一对木鼓遥遥相对。“咚!咚!”公鼓声明亮高亢,音色清脆。“咚……咚……”母鼓声低沉浑厚,厚重悠长。

  成对的佤族木鼓,在外形上极为相似,但是仔细分辨,却大有玄机,大小与鼓内凹槽形成了不同的音色,而外观上的图腾标识也显示着两者的不同。“略大一点的是母鼓,在过去用于召集群众。小的是公鼓,在村里主要供娱乐表演节目使用。”孟家留说。

  两根木鼓槌在孟家留的双手中不停地上下翻动,鼓点、节奏激烈地变化着。“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含义。村民们通常一听声音就知道木鼓敲响的原因。”

  时而急促,时而交错,孟家留有力地敲打着木鼓,变幻莫测的鼓点敲打出激昂的节奏,村民们随着鼓声、音乐声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此刻孟家留和村民们正在通过鼓声和舞蹈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游客。

  如今,村里有一支自发组织的文艺队。“我们经常在这里和其他村寨的文艺队一起举行大联欢活动。木鼓舞、竹竿舞、加林赛(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跳出我们村子里的幸福生活。”孟家留言语间满是喜悦。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