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特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事保障人员

驻扎小海陀山 守护好“雪游龙”(聚焦冬奥保障)

本报记者 王昊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4日   第 14 版)

  2月13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作人员在维护雪道标识线。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俯瞰。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速度与激情点燃冰雪,欢呼与呐喊回荡山峦。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进行,位于延庆赛区小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迎来了高光时刻。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这些项目的10枚金牌,将全部在这条全长1975米的赛道上产生。

  激情飞扬的赛事幕后,回响着支撑比赛平稳运行的声音:“冰面没有问题”“设备一切正常”“赛道已经就绪”……赛事保障人员正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并享受着冬奥。

  塔台控制室主管宋春杰——

  “每场比赛都是一场巨大考验”

  想象一下,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没有方向盘、没有安全带,也没有刹车,仰面躺下的你,不仅看不清前方路况,还要在过弯时承受强大离心力的拉扯——这就是雪橇。在“雪游龙”,为这场“勇敢者的游戏”按下出发按钮的是塔台控制室主管宋春杰,一个出生于1993年的姑娘。

  在被称为“雪游龙”眼睛的塔台控制室,一排监视器将全部赛道无缝覆盖,一绿一红两个按钮,就是比赛的“发令枪”和暂停键。“每名运动员滑行结束后,要马上确定赛道情况,两分钟内决定是否继续,并用中英文进行播报。”宋春杰介绍,如遇突发情况,塔台还要及时通知医疗救援等相关团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置,尽快恢复比赛。

  “每场比赛都是一场巨大考验。”宋春杰说,“与赛场上的速度与激情相比,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沉着与冷静。”

  “赛道已就绪,范铎耀准备出发!”2月5日晚,当中国雪橇队选手范铎耀出场时,现场的观众感觉到,塔台里发出的指令声调似乎高了许多。紧盯监视器的宋春杰,心中默默地为这位选手加油鼓劲。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第一枚金牌诞生!竞技体育,永远让人热泪盈眶。”2月6日晚,雪橇男子单人项目比赛结束后,宋春杰在社交软件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视频里播放着德国运动员约翰内斯·路德维希的夺冠时刻。“他们的赛场故事,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每位登上‘雪游龙’赛道的运动员都很了不起。”宋春杰说。

  运行主管孙悦——

  “冰面要像婴儿皮肤一样顺滑”

  戴好钢盔、踩紧钉鞋,闫文港抓住扶手起跑,沿冰轨推动钢架获得最大初始速度,然后飞身跃入雪车,直面前方俯身滑行,急速冲过十几个弯道……

  2月11日,男子钢架雪车最后两轮滑行正在“雪游龙”赛道上演。

  与此同时,20人的制冰师团队,分兵把守、紧盯冰面;一轮滑行结束,洒水修冰清扫赛道,上下双向同时作业,15分钟内全部完成。

  最终,闫文港站上领奖台,获得中国钢架雪车第一枚奥运奖牌。而比赛结束运动员退场后,更为彻底的冰面检查和修补才刚刚开始……

  雪车雪橇运动被誉为“雪上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简称“F1”),运动员疾驰在赛道上的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达成这一速度的基础,就是高质量的赛道。

  “根据不同区域,赛道冰层厚度在3至5厘米不等。”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运行主管、来自中国五矿所属中冶上海宝冶集团的孙悦介绍,“冰面要像婴儿皮肤一样顺滑,这不仅关乎运动员的成绩,更关乎他们的安全。”

  “雪橇是躺着滑,雪车是坐在车里滑,钢架雪车是趴着滑。”4年多的时间,从场馆建设者到赛道制冰师,来自湖北襄阳的李开顺对雪车雪橇项目熟稔于心。

  根据赛程安排,北京冬奥会的雪橇雪车项目在晚上举行,白天会安排训练。为保证比赛和训练的顺利进行,赛道的养护工作一般要从早上5点开始,夜里零点左右才能结束。

  “赛道里的温度基本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晚上会更低。”李开顺说,扛着50斤左右的装备,大家工作起来都会出汗,“汗水滴落结成的冰碴,我们每次都会清扫干净,工作一定要严谨细致。”

  运动员的满意和专业人士的肯定是对李开顺们最好的认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个了不起的场地,对于雪车雪橇运动发展来说,是一份格外珍贵的大礼。”国际雪橇联合会主席埃纳斯·弗格力斯说。

  安保经理吴月云——

  “守护好‘雪游龙’,就是在共享冬奥”

  要问谁对“雪游龙”的环境最熟悉?吴月云数得上。灯杆、电梯、井盖、配电室……几乎所有的重点部位他都一清二楚。从小海陀山的驻区民警,到“雪游龙”的安保经理,北京市公安局延庆分局民警吴月云的5大本冬奥日记里,写满了坚韧与温度。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吴月云的眼中满是血丝,早上7点半,监控画面中的两件包裹终于迎来了它的主人。冬奥会开幕前一天晚上,一名外国运动员训练结束后,将装有器械的两个包裹遗留在“雪游龙”出发区。考虑到防疫人员已返回驻地,不能贸然移动包裹,吴月云决定将包裹原地留放,“等这名外国运动员拿到包裹时,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但看到他一直在向我微笑致意,我也就跟着一起笑了。”

  进人、进车、进设备,查证、验证、保安全……作为“雪游龙”保障工作的第一关,吴月云的工作琐碎繁杂,罗列起来有10多项。“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出差错,关键是还要有温度,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

  小海陀山上飘起了雪花,吴月云拂了下头发上的雪花说,“对我而言,守护好‘雪游龙’,就是在共享冬奥。”

  “‘雪游龙’的守护人还有很多,医疗救护、通信保障、接待服务……”吴月云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我们老了,到了走不动的那天,想起也曾为举世瞩目的冬奥会作出过贡献,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把笑容和感谢留在北京。这辈子,值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