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从事肺结核病防治工作67年,马玙——

“爱也是一种处方”(守望)

本报记者 申少铁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9日   第 06 版)

  “今天的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多花了些时间。”记者来到北京胸科医院(原中央结核病研究所)采访时,身穿白大褂的马玙(见上图,资料照片)刚从门诊回到办公室。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返聘专家,马玙虽然年近九旬、满头银发,但仍坚持每周出诊。“国家培养一名结核病大夫不容易,我想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患者。”马玙扶了扶老花镜,笑着说。

  “能为患者服务,我感到很幸福”

  “记得小时候,我总能在街头看到受疾病困扰的人,很想帮助他们。”马玙说,那时候缺医少药,肺结核病患者死亡率很高。

  “悬壶济世的大夫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少时期的马玙,看到过许多医生免费给老百姓看病的事迹,十分感动,暗暗定下了从医的人生目标。高中毕业后,她考取了江苏医学院医疗系结核医学。“学医能做很多实事。”回忆起当初的决定,马玙双眼泛着光,“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能为患者服务,我感到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北京胸科医院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美丽的北运河西岸,这里是马玙67年来一直工作的地方。“1955年,我毕业后分到了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成为一名真正的结核病大夫,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马玙说。

  马玙走上临床岗位后,哪怕是工作条件再艰苦,也一直坚持学习。为了给更多人看好病,马玙用一年时间学习内科的基础知识;为了能阅读国外医学文献,马玙自学英语,掌握了医学英语;几十年来,马玙坚持每天读书,还始终关注着结核病研究的前沿动态。

  长期的医学实践让马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治疗过很多疑难杂症,特别擅长结核病的鉴别和诊断。很多在别处漏诊、误诊和无法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在她这里得到了有效治疗。67年来,从临床大夫到科室主任,从主任医师到享誉国内外的结核病学界专家,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马玙一直坚守着“济世救人,服务患者”的初心。

  “哪怕是一个微笑,也会在患者心里播撒一片阳光”

  每周四,北京胸科医院结核门诊的第五诊室里,马玙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听患者讲病情,仔细查看患者的胸片和CT影像。

  “医生不能冷漠,爱也是一种处方。哪怕是一个微笑,也会在患者心里播撒一片阳光。”马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每次听诊前,马玙都会贴心地用手把听诊器焐热,避免冰凉的听诊器给患者带来不适;为充分了解病情,马玙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哪怕只是几句“闲聊”,也会用暖心的话语增加相互的信任感。

  马玙记得,有一名大学生体检时发现肺结核,但总不能按时来诊治。在马玙的再三追问下,他终于说出实情,原来是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患病。马玙劝他:“孩子你要看长远,治疗不及时,肺部会病变,会危及生命。”后来,在马玙的鼓励和精心治疗下,这名大学生康复良好。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外交官,经常与马玙电话联系。

  为了减轻家境贫寒患者的经济负担,马玙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患者少花钱、多办事,有时甚至自己垫付费用。有一段时间,马玙经常跋山涉水到乡下给村民看病。如果遇到村民家境贫寒,拿不出药费,马玙就自己垫付。

  “不能为患者服务的时候,才是我休息的时候”

  2021年11月,马玙获得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作为临床医生,我的主要工作是诊治患者,但也要坚持搞科研。”马玙说。上世纪50年代,全球对结核病可用的治疗方法不多。马玙在结核病治疗中发现,有的患者耐一种药,有的患者耐多种药,甚至有的患者全面耐药。为了提升诊断效率,马玙和同事在实验室里建立了使用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的方法,给诊断耐药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带来了很大便利。

  1982年,马玙结束为期两年的海外进修,回国开始从事结核病的免疫学研究,先后开展了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免疫治疗的研究等。1990年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她又在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获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9项。这些年,她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85篇,参与《结核病学》等19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主编了《实用肺癌防治指南》《实用结核病学》等书籍。

  除了结核病研究,马玙还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结核病防治人才的重任。多年来,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3名,还和其他专家联合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即便年近90岁高龄,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曾经有人劝我,快90岁了,应该好好休息了。我想当自己体力不行,不能为患者服务的时候,才是我休息的时候……”马玙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