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被洪水冲毁后成功复建,恢复通行

黄山再“见”镇海桥

本报记者 徐 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2日   第 12 版)

  图为复建后的镇海桥。
  施亚磊摄(影像中国)

  近期,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镇海桥修复工程通过验收,达到恢复通行条件,标志着镇海桥主体修复工程彻底结束。

  镇海桥全长130多米,为六墩七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为西南—东北走向,横跨于横江之上,西南连接黎阳古镇,东北连接屯溪老街,是当地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徽州第一古桥”的美誉。2019年10月,镇海桥被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镇海桥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2020年7月,因连续暴雨引发特大洪水,镇海桥被冲毁。现场除4号桥墩分水尖保存比较完整外,桥体大部分坍塌。

  修复工程总投资约4500万元。2020年8月中旬当地水位下降后,进入打捞期,9月设计施工方案,11月初步方案通过后逐步细化设计方案、进行施工。2021年2月完成基础部分施工,11月30日,工程基本完工,12月8日,工程竣工预验收,质量与观感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镇海桥修复工程技术负责人姚顺涞有一本厚厚的设计方案。他介绍,镇海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计方案需要进行专家评审,征得安徽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涉及环境评估、防洪评估、安全评估论证等多个方面,前后经过多次修改。

  经过勘察,历代修复工程标准不一,材料形制、颜色、规格均有所不同,如何确定修复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原桥采用的松木桩、厚墩型基础是否仍然符合需求?姚顺涞说,经过反复论证,镇海桥的修复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原貌。

  所谓保证安全,主要是结构上的调整。

  松木桩、厚墩型基础是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不过,这种结构材料强度较低,整体结构的强度也会随着时间和河床变动而降低。因此在对基础部分的修复中采用了一些混凝土结构,解决安全问题。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镇海桥在局部或隐蔽处尽可能少地采用现代材料,并秉持施工工艺等最小干预措施,确保结构稳固。

  对打捞上来的石料,修复团队要进行逐一辨认,完成做标识、编码、测量、核实等步骤,按照应用尽用原则,再对不足部分以同材质石料补配,并按原工艺做表面加工。

  姚顺涞介绍,镇海桥侧墙及分水尖以上部分的老石料利用率达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达76.22%,栏杆老石料利用率达95.88%,古桥的原真性在老石料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镇海桥修复工程也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我们采用新技术,通过构建三维可视化虚拟模型,很好解决了项目中历史遗迹的数字保存、石块构件的砌筑、‘禁止取鱼’字迹石块构件拼接、砌筑石块预排布等难点问题,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石块构件利用率,较高程度还原了古桥原始面貌,提高了古桥修复质量。”姚顺涞说。

  未来,修复完成的镇海桥将继续在车水马龙中,见证黄山的历史与发展。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