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记者调查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陕北高西沟村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人民眼·生态治理)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7日   第 13 版)

  图①:2021年10月,陕西省米脂县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在高西沟村开幕。
  杜银宝摄
  图②:上世纪60年代,高西沟农民在梯田浇灌农作物。
  图③:高西沟村村民正在装运苹果。
  资料图片

  高西沟村梯田一景。
  资料图片

  引 子

  冬日陕北,天高云淡。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的山梁上,松林苍翠,松涛阵阵。阳光穿透林梢,洒向村东头的一排窑洞。窑洞前的平地上,村民高锦仁裹身大衣,正忙着碾黑豆。

  “60年前,人民日报发了长篇通讯,报道我们村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经验做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坚持着哩!”见到记者,高锦仁打开了话匣子。高锦仁所说的通讯,题为《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米脂县高庙山公社高西沟生产大队水土保持工作调查》,刊载于1962年1月18日本报第五版。

  高锦仁口中的“坚持”,所言不虚。高西沟村面积4平方公里,有山峁40座、沟岔21道,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9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0度左右,曾经植被稀少,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翻开高西沟村的奋斗史,几十年来,四任村班子带领村民坚持治山治沟、封山禁牧、综合治理,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全村林草覆盖率目前已达70%。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考察时来到高西沟村。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总书记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这些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高西沟村的成绩单也喜人:“60年来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送泥沙。每次降雨量都比周边村子多两三毫米。”

  日前,记者走进高西沟村,采撷这个小山村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的故事。

  

  治沟治坡

  一道梁、一面坡、一条沟连片治理,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走进窑洞,盘腿上炕。从窗口望去,对面山上松林茂密,早已不见当年的光秃。“来之不易呢!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这可是咱村几代人干出来的。”抚今追昔,年过七旬的高锦仁感慨万千。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西沟坡陡沟深、十年九旱。上世纪50年代初,村民们上山开荒、播种,“簸箕大的空地也不放过”。当过20多年村干部的高锦仁说:“本以为‘多刨一个坡坡,多吃一个窝窝’,不想却是广种薄收、地越刨越穷,小时候常听父辈抱怨,‘春季种不完,夏季锄不完,忙得团团转,肚皮装不满’。”

  “山上光秃秃,沟底乱石头。小雨满坡流,大雨冲成沟”,过度垦荒导致村里沟壑纵横、黄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本报通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这样写道:“每次雨后,大量泥沙注入无定河,向黄河流去。”

  痛则思变。高西沟人决定不再垦荒,开始探索治沟、治坡。

  先在沟里打坝,本想拦泥拦水,不料山洪一来,全冲毁了。“治沟不治坡,还是一场空。”大伙儿总结教训,遂又在山上修坡式梯田、打埝窝。但因山的坡度没有改变,经洪水冲刷后,多数梯田出现垮塌。

  “实践证明,不能跟老天爷对着干,更不能想当然,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探索系统的治理办法。”高祖玉时任高西沟生产大队队长,当年常跟随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专家学习,“我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做法,就是以治理坡面为主,修水平的台阶式梯田,同时在沟道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

  一道梁、一面坡、一条沟,连片治理。1958年初,高西沟人在孙家梁打坝,山沟沟里头,镢头把抡圆,架子车装满,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现年81岁的姬秀珍当时刚嫁到高西沟不久,便投入修田、打坝劳动中。她带领8个姐妹成立“女子打夯队”,一副好嗓门浑实又清亮,喊得姐妹们士气大振,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铁嗓子”。

  “沟底打了坝,天旱地不怕,淤积一寸泥,可顶百担肥。当时周边村民说‘有女不嫁高西沟,修田打坝太苦累’,但我觉得值!”说起过往,姬秀珍老人来了精神。

  “我们坚持修一亩、成一亩、用一亩,一座座水平梯田修得坚实、平整,保留了七成以上的熟土,梯田外缘还增修了地边埂。”年过九旬的高祖玉回忆道,“因地就势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1958年当年便实现粮食增产,大伙儿的干劲更足了。”

  持续治沟治坡,涵养了水土,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想产更多粮,就要多施肥,肥从哪来?养牲畜。牲畜吃啥?种牧草……究竟怎样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怎样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在哪里修水田,在哪里淤坝地,在哪里植树,在哪里种草……高西沟人边干边想法子。

  “比如,村北的山坡向阳,坡度缓、土质好,宜发展农业生产;村南的阴坡,土质略差、坡度陡,宜发展林牧业。”高祖玉带领大伙儿将前些年开垦的低产远坡地种上林、草,规划发展林牧业。

  “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高西沟村因地制宜、地尽其用,推动农、林、牧业协调发展。高祖玉将之称为“三三制”模式: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全村1/3土地种植粮食,1/3植树造林,1/3种草养畜,形成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的格局。

  沟坡兼治,农林牧结合,高西沟人少刨了“坡坡”,多吃了“窝窝”。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约1050亩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长势良好;1000亩草地里,苜蓿、草木栖等牧草生长旺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1070亩良田面积仅为退耕前的1/3,但精耕细作,全村粮食年产量较垦荒时增加了3倍。

  不仅告别了广种薄收,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经过综合治理,这里的40座山峁、21道沟岔早已郁郁葱葱,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高锦仁说。

  护绿种果

  守护绿色家底,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跟随高西沟村护林员高锦卫巡山,但见山路两侧林木挺拔、虬枝苍劲。“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坡梁上已泛起点点绿意,我们从那时成立了护林队,守护这片林子。”高锦卫说。

  “当时村里新栽下600多亩松树,许多幼苗个头不足一尺高,却是全村人的宝贝疙瘩。林外设立了警示牌,巡护员带头巡护,大人小孩自发加入,见有放牧的,老远便打招呼不许进入林子。”高锦卫说,当年村里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实施封山禁牧,坚持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一直持续至今。

  既精心守护绿色家底,也积极推动绿色蝶变。担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26年来,66岁的姜良彪带着村民管绿护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2006年,姜良彪参加了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听延安市洛川县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分享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人家村子苹果种得好,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我们能不能拜师学艺?”姜良彪有些动心。

  会后,姜良彪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来到村里。一番踏查,发现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且利于排水,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种植。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不出几年,红彤彤的果子挂满山头,高西沟人尝到了甜头:“‘黄元帅’‘红元帅’,山地苹果是我们的‘金蛋蛋’。”

  55岁的村民高治宏便是苹果种植户之一。“苹果不甜不要钱!”清晨,村附近的集市上,高治宏夫妇起了个大早,将苹果、梨等在摊位前一字摆开。

  “我爹今年92岁,当年参加打坝、修梯田时,生产大队发了黑面馍馍,他舍不得吃,拿回来给我。”高治宏感慨,“如今生活早变样了。我家里有40亩果园,种了苹果、梨、葡萄等,这些年赶上好年景,一年能挣10万元。”

  说起儿子高振雄,高治宏也很欣慰:“他闯劲儿大,买了两辆大货车,在榆林市区搞水果运输,我们一家人都跟水果结下了缘分。”

  高治宏一家的生活变化,折射出村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老一辈高西沟人治山治水,打下丰厚的绿色家底,我们要在管绿护绿、巩固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姜良彪思路清晰,“通过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

  截至目前,高西沟村共栽植山地苹果等经济林约1000亩,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

  农旅融合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晌午时分,沿着高西沟的村道散步,沟里一块坝地映入眼帘:金色阳光下,一片红褐色的山桃树枝干茁壮,长势良好。

  “这片地种什么、怎么种,还有段故事哩。”高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常静说,2015年,村里一户村民承包这块坝地时,曾承诺种油菜花,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不料,当年栽下的油菜没熬过凛冽寒冬,大多冻死了,坝地也撂了荒。

  地荒着,大伙儿都心疼。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会上同承包户讨论商量后,决定来年试种山桃树、油用牡丹、玫瑰、月季等。“土壤、气候等条件更适合种这些,既有经济价值还有观赏价值,有助于吸引游客。”常静说。

  沿着村道前行,沟底一片水库颇为惹眼。水岸边,松柏苍劲,芦苇已泛黄,加之山梁背阴处的点点白雪,宛如一幅水墨画。“过去,这座水库主要用于灌溉。如今在不影响灌溉功能的前提下,这里发展休闲旅游,每逢节假日,常有客人来游玩。”常静说。

  近年来,高西沟村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点等10余处景点,游客可在林区自助采摘苹果、葡萄等应季水果,还可以体验住土窑洞、吃农家饭、干农家活。

  走进村民高锦武家的小院,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夫妻俩正忙得热火朝天:妻子常竹平做特色小吃,炸油馍、蒸丸子、压饸饹面;高锦武负责炖土鸡、烧排骨……“游客喜爱咱这里的农家小吃。”高锦武说,遇到节假日,儿子、媳妇也从县城回来帮忙,最多时一天接待了130多人。

  “有些村民给儿子娶媳妇,把自家窑洞装修得漂漂亮亮。孩子平日不在家,这些窑洞资源也可以盘活利用。”常静介绍,村里选出48户接待户,满足来村游客的住宿需求,“每人每晚30元,全村可接纳200多人住宿。”

  环境美了,口袋鼓了,笑容多了。几十载不懈奋斗,如今的高西沟“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8万人次。

  常静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等生态农业景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产、村、人’和谐、‘居、业、游’共进,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将结合县域实际,通过示范引领、梯度推进、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广高西沟生态治理经验。”米脂县委书记王曼华表示。

  接续奋斗

  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促进绿色发展

  行至高西沟村谷家梁,一片林子里松柏苍劲、杨树笔直,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吱吱作响。“这是我们村的一片‘党员林’。”高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利东走到几株油松、侧柏前,逐一拍了拍树干说,“这几株是我当年栽下的,已经长这么高了。”

  高利东说,像这样的“党员林”村里已有约百亩。“村支部定期组织党员上山植树,同时鼓励新发展的党员入党时种树。”高利东说,2013年7月,自己光荣入党,便上山种下了这几棵树。“种树是为了让我们亲身体验老党员们治山治沟、植树造林的艰辛,提醒我们不忘来时路,时刻保持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深入学习、了解高西沟村史后,35岁的高利东感慨:“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始终是凝聚、感召全村人接续奋斗的带头人。”

  “咱这陡坡沟壑,产的粮食都不够吃,还栽树?”上世纪50年代,村里提出退耕还林,一些村民一时想不通。

  “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看得长远,他带着村里的党员筚路蓝缕20多年,探索出农林牧发展“三三制”模式。“这么多年过去,老书记带领大伙儿创业奋斗的故事,仍在村子里口口相传。”高利东说。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村民提议,参照农田包产到户,将村里的生态林也分了,还有村民上山伐木,用来修自家门窗。

  “村里召开村民大会,批评教育盗伐者。在‘分不分’生态林的问题上,村党支部态度明确: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由村集体负责管护。”作为当时支委会中最年轻的委员,姜良彪忆起往事仍难掩激动。

  随后的十几年,高锦玉、高增德两任党支部书记,继续带着全村人植树造林、管绿护绿,推动实施封山禁牧,夯实了高西沟的绿色家底。1996年,姜良彪接过接力棒,成为高西沟村第四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里没有企业,农田分散,守着绿水青山,增收能力却不强。”姜良彪说,“我们培育高西沟山地苹果品牌,栽植适种的其他水果及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米脂县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贺拓感慨地说:“四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这才有了高西沟的好风景、好光景。”

  2021年初,高利东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为支委会中最年轻的一员。“听着老一辈高西沟人的故事长大,我们年轻一代要当好传承者。”他在高职院校进修了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我要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到高西沟的田间地头,为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那片位于谷家梁的“党员林”里,一株株新栽下的松柏迎风挺立,新征程上的高西沟故事正在续写。

  

  版式设计:汪哲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