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化石中解码生命的奥秘(说道·把自然讲给你听)

殷宗军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0日   第 14 版)

  古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宽广而深邃,我和团队成员的工作就是解码地质记录中化石留下的线索,一点一点、一块一块地完成寒武纪大爆发整个过程的拼图

  

  古生物这门科学,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可能有人会望文生义将其等同于考古,也可能有人会想到科幻电影中的恐龙等史前生物。但实际上,古生物学不仅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更有趣味。

  我是一名古生物学研究者。我的角色既不是机械地收集石头的“化石猎人”,也不专门研究恐龙等史前生物。我专注的领域是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

  地球上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祖先代表,都生活在距今5.6亿年到5.2亿年之间。这段时间在地质历史上属于前寒武纪末期到寒武纪早期。尽管这4000万年听起来很漫长,但其实只占地球历史的不到1%。这不到1%的时间里,却产生了几乎所有的动物门类。这个特殊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我们团队的工作就是解码地质记录中化石留下的线索,一点一点、一块一块地完成寒武纪大爆发整个过程的拼图。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成吨沙石样品中筛选微体化石标本,再用不同类型显微镜“拆盲盒”。2015年,我们从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中“拆”出一个6亿年前的海绵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

  地球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吗?生命为什么能在这颗星球上诞生?为了揭开更多未解之谜,最近我和同事将注意力投向了比寒武纪更久远的过去,一直回溯到30亿年甚至40亿年前。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化石记录,去追寻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通过各种高新技术手段,不仅能在微米甚至是纳米尺度上看清这些古老生物的模样,还能推演出它们生存的环境。

  平时,我也很喜欢向大家科普这些知识。前些年,我和一些研究者用高分辨CT技术,研究了6亿年前瓮安生物群中的一类奇特化石——笼脊球。这类化石记录了动物胚胎发育机制起源的证据,我们通过分析233颗标本的三维结构,还原了其个体发育过程,发现现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采用的细胞迁移机制在笼脊球中已经出现了。

  古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宽广而深邃,丰富而有趣。它是一门不可或缺且大有用途的基础学科。你想一起来挑战吗?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