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2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中国早期文物保护工程经典案例

永乐宫迁建的开创性探索(考古中国)

查 群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25日   第 08 版)

  永乐宫迁建是一个全方位、综合系统的文物保护工程经典成功案例,整体性、真实性、协调性等文物保护原则自此初步形成

  

  永乐宫是我国一组著名的元代建筑群,原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城东南60公里的永乐镇峨嵋岭下。1951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文物勘察调查工作时发现了永乐宫,因其保存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及大面积精美的元代壁画,轰动一时。

  1956年,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位于规划淹没区内。鉴于永乐宫在美术史、建筑史、宗教史上的重大价值,为了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决定将其整体搬迁保护。工程于1956年启动,经大量前期研究、现场勘察和比选,于1959年3月确定将永乐宫搬迁至位于原址东北方向、距原址约20公里的芮城县北侧3公里龙泉村附近。共搬迁5个殿座、所有元代壁画和碑碣等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涉及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程于1965年完成,历时整整10年。

  永乐宫迁建发生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在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和管理诸方面均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为我国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真实性保护理念贯穿全程

  永乐宫的迁建工程浩大,涉及面广,仅靠一个单位的力量很难完成。为此,原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报请省委批准,由原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山西省文化局、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等9个单位组成“山西省永乐宫迁建委员会”,负责工程的全面领导和协调。这一套完整的机构配置,为永乐宫迁建工程的管理运行、财政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时的创新性探索至今仍有其学术和实践价值。其中,真实性保护理念贯穿全过程。

  在异地保护初始选址时,即提出地形地貌、方位朝向与原址相似,气候条件有利于壁画保存的要求。在建筑迁移保护的要求中提出,中轴线上各殿建筑物按原距离次序复建,三清殿前两座大石碑及石狮按原位置复建。各殿结构一律按原样复建,在露明部分尽可能取消后世增添的支撑构件,隐蔽部分视原构件情况可以适当保留。“槽朽残缺各构件,应尽量考虑在隐避地方加固,以少换原构件为原则,更换时须按原样,但与旧构件又应有所区别”。

  对原建筑已缺失部分的增补会带来新旧不统一的问题,琉璃屋顶、栱眼壁、泥雕、木雕等艺术构件是否继续使用原有构件?项目总负责人祁英涛提出尽量做到建筑风格和色彩协调统一的理念。

  再利用的思路也很明晰。新址选择综合考虑了各项因素:交通便利,与周边其他文化遗存相对集中,方便参观,便于管理。珍贵的元代琉璃瓦构件在建筑复建时未归安原处,而是准备保存于博物馆,既是展品,又是便于研究的实物对象。这些都体现了迁建工程中,对于文物再利用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

  这些原则和思想,是中国文物保护整体性、真实性、协调性、最小干预理念的雏形。

  先研究后推进稳扎稳打

  永乐宫迁建工程涉及选址、总体格局、主体建筑迁建、彩画复原、壁画迁移、碑碣迁移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在迁建前,这些方面均经过了统筹安排和系统研究。

  永乐宫总体格局的研究,主要依据清光绪《永济县志》中的永乐宫图、旧址建筑格局、碑碣记载以及迁建过程中考古发掘的成果。最终确定了1959年9月迁建方案规划的格局,即由原址仅永乐宫主体建筑形成一路轴线,变为中路、东路、西路3路的新址格局。中路除龙虎殿西移一米、拉直从宫门至重阳殿的中轴线外,其他从间距到标高基本与原址保持一致。西路按原制安置吕公祠,东路由同样从规划淹没区迁建至此的南礼教牌坊、祖师行祠大殿、吕祖墓等其他遗存组成。在宫门与龙虎殿之间拓宽的宫墙内侧增建东西碑廊,集中安置永乐宫宫内碑碣及原址周边的其他碑碣。

  工程从筹备阶段就采取了“先研究后推进”的工作模式,迁建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报告有20余份。尤其是壁画搬迁保护方面,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集思广益,自主研发出一整套技术路线——研发壁画揭取方法并制作工具,包装运输中的每一步都制定具体方案,包括防止车辆颠簸造成损坏,在试验中不断调整壁画修复材料和配比,将修复步骤标准化等,成功揭取并完整安装约1000平方米的壁画及栱眼壁。当年将壁画地仗减薄并在此基础上附着加固材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壁画本身不变形、不变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复原元代彩画,工作人员通过文献研究,并实地考察山西10个县市的16处宋、元、明、清彩画实物,编制出一套复原方案,虽然最终并没有全部实施,但却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材料。

  当年根据拆卸下来的构件精确测绘后制作的4座元代建筑模型,至今依然是学习元代建筑的重要教学工具。

  永乐宫迁建工程是一项集各方之力的保护项目。参与项目的研究机构除了传统的文保部门,还有北京市房管局材料试验室、沈阳化工研究分院、铁道部防腐工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很多著名学者都参与过这项工程。这充分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已开创了多学科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先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保存了与永乐宫迁建工程相关的档案资料8610份,除了必要的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文本——勘察报告、设计图、施工图等之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来往公文、会议记录、技术咨询信件和电报等,事无巨细均有存档。这些资料为后期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线索。不难看出,这必定是在工作伊始就事先安排好的,最终才有可能形成如此全面系统的档案记录。

  永乐宫迁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无论从任何角度审视,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工程经典成功案例。迁建后的永乐宫不仅是中国文物保护界的骄傲,也作为世界建筑遗产保护史中的东方典范获得赞誉。中国的考古学者、组织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八方动员,集思广益,务实创新,将从营造学社传承下来的道器相融、兼收并蓄的学风展现无遗,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值得传承的重要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