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屋子的面积不大,但群众都愿意推门进去坐一坐、聊一聊,有问题一起解决,有矛盾共同协商,它像一座连心桥,打通了政协委员服务群众、履职尽责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省兰溪市政协委员朱兰庆是“朱兰庆委员工作室”的一员,提到这间成立于2019年1月的工作室,朱兰庆打开了话匣子。
开门就见群众,出门就是基层。近年来,建在街乡、社区、大型居民区内的委员工作室(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服务民生、精准助农、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成为政协组织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政协委员坚守履职为民、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窗口。在四川,政协委员担任召集人,组建专家人才库,提高协商成果的科学性;在湖南,线上、线下委员工作室联动运行,深入开展各类民生服务活动;在浙江,“请你来协商”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办,努力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亮出身份,唱出委员为民服务好声音;抓住重点,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多种形式;突出特长,汇聚民心民智正能量。近日,人民政协报和人民政协网发布了首份《政协委员工作室(站)模式与成效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依托大数据技术,结合人民政协“委员工作室(站)”案例征集材料,梳理和分析了委员工作室(站)的开展价值与做法启示。
《报告》认为,委员个人工作室(站)的创立,不仅有助于委员更精准地提交提案,推动科学决策,还有利于推进协商民主向着广泛、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联系群众、凝聚共识;让委员履职的渠道越来越宽,离群众的期待越来越近,也让协商民主的成果掷地有声;委员们发挥特长和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社会公益、文艺汇演等活动,既拉近了委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又弘扬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释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