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温暖明亮 情深意长

——评李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

路英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3日   第 20 版)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一部深入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立言的优秀报告文学。十八洞村位于湖南湘西,是一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苗族村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方略。沉睡在贫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变,张开彩色的翅膀,奋力飞翔在脱贫奔小康的春风里。2019年初冬,作家李迪来到这里,每日早出晚归、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在村民家中烤火塘、喝热茶、聊家常、听故事……这部书讲述的就是李迪在十八洞村听来的脱贫故事,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长。

  这是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家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前提。他在十八洞村的日子里,或帮着村民卖菜吆喝,或陪着老乡种地聊天,或钻进饭店后厨给老板打打下手,逮着谁就饶有兴致地听对方说说村里脱贫攻坚的故事。很快,李迪的到来成了十八洞村人尽皆知的新鲜事,老乡们都说:“这个从北京来的李老师,没什么派头!”他们把“李老师”当成了拉家常、话脱贫的老朋友。

  书中《头上剃字的人》讲述了热爱十八洞村甚至在后脑上剃了“十八洞”三个字的村民杨超文脱贫致富的经历。开头一段就是杨超文的话:“李老师,我没有故事。但是,我特别想跟你说说话,讲讲我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你愿意听我讲,还说我讲什么你都愿意听,这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话匣子打开了,故事也就诞生了。李迪在村民的叙述中,对他们的经历有了深切的体察,与他们产生真挚的情感共鸣。这些平常百姓的故事让我们读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读到了有酸甜苦辣也有梦想的人生。我们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过上小康生活感到无比欣喜和由衷钦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目的在于写好人民,李迪正是这样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作家。

  李迪将村民讲的故事进行恰如其分的剪辑整理,用18个故事展现十八洞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小切口进入,真实反映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为历史存照。《金兰蜜》里的龙先兰,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妹妹离家出走,他感到生活无望,自暴自弃。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把他带回家当亲弟弟一样看待,先出钱让他摆鱼摊,生意不好,又出钱让他去学养蜂,还帮他盖房子、娶媳妇,建成“金兰蜜”蜂场。《就是悬崖我也要跳》中的隆英足舍弃高薪,回乡养殖创业。一个女孩子独自睡在山上养殖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企业做大做强。《黄桃金灿灿》的讲述者是村主任隆吉龙。他曾在深圳打工,整整十年没有回过家。在深圳打拼小有成就以后,他决定返乡创业。创业之路非常艰辛,但他抱定“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几年过去,他在全村推广种植的黄桃终于大获丰收,成了全体村民的脱贫桃、致富桃……脱贫攻坚战中,十八洞村是一个样板,也是一个缩影,它的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不仅是一曲改变命运、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更是世界反贫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生动中国故事。

  李迪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他在2020年6月创作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他把生命最后的时光全部贡献给了脱贫攻坚题材创作,贡献给了对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热情讴歌。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给予李迪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修辞,他努力写出人民心里的话,他的风格温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长,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情感认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