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福州 无燕不成年(身边的年味)

本报记者 王崟欣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7日   第 07 版)

  一碗太平燕。
  本报记者 王崟欣摄

  清晨,走进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一阵阵木槌声此起彼伏。循声过去,只见七八个壮汉两两围住一个砧板,扎着弓箭步,挥舞手中的木槌,一槌槌敲打着面前的肉团。声声如鼓,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为首的陈君凡是这家老字号——同利肉燕的第四代掌门人。据他介绍,他和工人们槌打的是“燕皮”,是制作福建特色美食——肉燕的重要原料。将猪肉经过千万次槌打,撒上上好的地瓜粉,一遍遍拍、揉、擀、抖,一张张薄如宣纸的肉燕皮就在陈君凡等人手上产生了。

  走进店里,一碗热腾腾的肉燕端上来,乍一看有些像馄饨。“肉燕是‘肉包肉’,馄饨是‘面包肉’,区别可不小。”陈君凡说。

  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顾问邱登辉介绍,“每到过年,福州人的餐桌上可以没有鸡鸭,但一定有一碗肉燕。肉燕圆头散尾,形似飞燕,寓意着团圆、吉祥。”

  历经传承,肉燕在福州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一碗肉燕中,如果再加上几颗鸭蛋,就成了家家户户年夜饭桌上的珍品,名曰“太平燕”。

  太平燕,就是太平宴。多了几颗鸭蛋的太平燕比肉燕更多了几分“压乱”“压浪”的意味,寓意着平安。因此,福州百姓是将自己祈求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融进了这样一道菜里,也有了“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民间俗语。“只有这碗太平燕端上来了,一桌的年夜饭才算圆满。”家住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洋下社区的退休老人方孝锋说。

  木槌声声,穿越时空。一碗太平燕也载满了游子的缕缕乡愁。

  陈君凡回忆,他第一次跟随福州小吃团外出巡演时,去的是日本。陈君凡从槌打燕皮,到烹煮肉燕、鸭蛋,再到把一碗热腾腾的太平燕呈上来,好几个老人走上前去拉住他的手,热泪盈眶,“多少年了,我都没有回到过故乡。”近20年来,陈君凡去过海外10多次,每一次都为当地的福州乡亲带去这道太平燕。陈君凡说:“对于身在海外的福州人,吃进嘴里的是菜,温暖的却是一颗满载乡愁的心。”

  2007年,陈君凡的女儿陈燕君接手铺子,不仅建起了工厂,还依托互联网,将肉燕送往世界各地。如今,在纽约的唐人街、横滨的中华街,都能找到一袋袋小小的肉燕,海外福州乡亲的乡愁从此多了一份舌尖上的寄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