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越的芦笙在广场上吹响,整个苗寨瞬间热闹起来。欢快的曲调高低起伏,让人心潮澎湃;夕阳的余晖照在芦笙队员们的脸上,映出张张幸福的笑脸。
队伍中,有个汉子吹得最投入,也最卖力——双手捧着芦笙,双臂随旋律左右摇摆,脚下也跟着拍子轻盈舞动,动作飘逸洒脱,很是引人注目。他叫潘杰辉,是这支芦笙队的队长。这个寨子,叫梦呜苗寨,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个4A级旅游景区,也是潘杰辉易地搬迁的新家。
潘杰辉,中年壮汉,说话中气十足,双目炯炯有神,和人交流,总是笑呵呵的。他原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锦洞村村民,一家几口,住在大山深处,靠种地糊口。村子山高路远,出行交通不便。日子难,不过村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吹芦笙。锦洞村村民从小就会吹芦笙,也爱吹芦笙,村子里几岁的娃娃,已能吹得像模像样。逢年过节、婚嫁喜事,男的吹起芦笙,女的跳起踩堂舞,是全村人最开心的时刻。
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锦洞村也迎来发展机遇。县里考虑到锦洞村的发展实际,动员村民们易地搬迁到县城周边的集中安置地。梦呜苗寨景区,便是其中一处。景区负责人曾到过锦洞村,看过村民们的芦笙表演,被那质朴而有生命力的演出震撼,对潘杰辉的演奏印象尤深。他找到潘杰辉,问他愿不愿意组织村民,到景区表演,到景区安家。
吹芦笙就有钱赚,还能安家?潘杰辉心动了。他到搬迁地走访一番,崭新的景区,平坦宽阔的地段,还挨着其他搬迁安置点,生活设施丰富,心里更加踏实。回到村子,他带头动员乡亲,挨家挨户去说,将所见所感一五一十告诉乡亲们。只是不少村民还是心有顾虑——景区发展前景不明朗,靠表演生活心没底,离开故土情难忍,搬迁异地太麻烦不想折腾……一番辛苦,愿意去的不过十几户。潘杰辉把村民想法告诉景区负责人,对方立时承诺:景区的苗楼,从锦洞村打包带走,原样迁移,原样保留;有表演费用,有日常务工劳务,只要愿意来,绝对不亏待。
带着对新生活的期盼,潘杰辉和十几户乡亲,成为首批梦呜苗寨的搬迁户。老家的吊脚楼被小心拆解,集中运走,没多久,就在景区里重建起来,还得到巩固修缮,仿佛横空飞来一般。一座座建好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古朴而雅致;高矮错落的房檐向远方延伸,呈现出灵动的视觉美感,让人一眼难忘。寨子环境清雅怡人,配套设施完善,道路宽阔平整,雨天不用再怕泥石流,晴天不用再愁路颠簸。离县城近,孩子上学更方便。
2018年,农历三月三,是当地的民俗节日,整个梦呜苗寨异常热闹,接待游客上万人。潘杰辉和乡亲们白天进行芦笙表演,晚上唱跳民俗歌舞,忙得不亦乐乎,也十分兴奋。那么多年,只在山村里吹芦笙给乡亲听,如今能有这么多听众,和这么多朋友一起过节,怎能不开心?游客们为潘杰辉的演奏录像、拍照、点赞,和他一起互动游戏、体验芦笙试奏、参与民俗表演。
那以后,潘杰辉对演出更投入,也更上心。组织大家练习吹芦笙,提升演奏技巧;对于基础不牢的队员,潘杰辉手把手去教,一遍遍亲自示范,保证队伍整体的演奏水准。潘杰辉还带着大家创新表演形式,研发和游客互动的游戏节目,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旺。乡亲们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演出不忙的时候,潘杰辉也不闲着,他和妻子有水田,栽禾种稻。夫妻俩还在寨子里做保洁、搞绿化,打扫寨子卫生,保证路面干净清爽,多了一份收入外,也让潘杰辉有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游客夸寨子干净漂亮,他心里也美滋滋的。
游客不断增多,寨里的乡亲也越来越多,景区借势打造民宿,开设饭馆,丰富体验项目,开设苗族银饰非遗馆,建起芦笙制作坊。吸引更多游客体验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为更多乡亲提供就业岗位。寨子周边的水田栽着水稻,插秧季时,一株株绿油油的禾苗,如同泛着绿光的浪花。这时候,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走入稻田,来到水里,大手牵着小手,挽起裤脚,俯身插禾苗,体验插秧的乐趣。一行行,一畦畦,新苗渐次立起,一阵阵欢笑在田间飘荡。村民们在寨子里做小吃,卖工艺品,做起各式各样小买卖,有的甚至当起讲解员,给游客们讲述苗族的历史文化。锻炼了口才不说,普通话也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添了自信。夜幕降临,寨子的广场上演大型实景演出,村民们换下白天的农装,穿上漂亮的戏服,在台上载歌载舞、热情表演,台下响起热烈掌声。吊脚楼上,红彤彤灯笼高高挂起,醒目而红火;房檐上的彩灯依次点亮,整个寨子璀璨耀眼,像村民的日子般,火热而明亮。
日子越来越好,潘杰辉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寨子游览,到他家里做客。他对自己妻子的厨艺很自信,笑哈哈地说,大家来了就到我家吃饭,包管大家吃了满意。第二个,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芦笙,甚至学习吹芦笙。这是他喜欢的乐器,也是他致富的手艺,自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感受芦笙旋律带给人的欢乐。
“以前吹起芦笙,就觉得在过年。如今天天能吹芦笙给大家听,感觉天天像过年……”说完这句,潘杰辉又拿起心爱的芦笙,迎着明媚的阳光,奏起明快悦耳的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