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视界

人民论坛 2024年12月02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张金良 《人民论坛》(2024年12月02日 第 04版)

    【摘要】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其演进历程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变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以先进的产能助推全球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强大的基础设施网络等,充分的市场竞争也让我国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进一步淬炼。当前,面对需求激增、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以及标准体系尚待完善等挑战,我国新能源产业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能源生态圈等措施,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更强动力。

    【关键词】新能源  能源安全  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近期,个别西方国家不断渲染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谬论,这既悖离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潜藏着对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性的严重威胁,甚至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开放竞争和互利共赢的发展逻辑。当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新能源产业为何在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如何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其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球?

    新能源产业为何如此重要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其演进历程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变迁。从薪柴的初燃到煤炭的开采,再到油气时代的辉煌,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飞跃。而今,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兴起,不仅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正在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力量。新能源产业以其创新驱动的特性,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通过跨界融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经济注入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正引领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绿色转型,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可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够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一方面,面对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挑战,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分布广泛性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各国可以增强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新能源产业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降低能源安全风险。随着新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将成为更加经济、可靠的能源选择,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推动全球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能源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因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还会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从电池储能技术的革新到智能电网的建设,从太阳能光伏板的效率提升到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应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拓展着全球科技创新的边界。同时,新能源产业的稳定发展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促进了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可以说,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际关系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正悄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一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变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也会深刻影响国家间关系。当前,新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平台。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各国纷纷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分享成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新能源的发展也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本因资源争夺而紧张的地区关系得以缓和,为地区和平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新能源资源的分布差异也促使各国重新评估和调整国家间关系。那些拥有丰富新能源资源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成为各国竞相拉拢的对象,进一步助推了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国家间的博弈焦点。从传统的油气资源争夺,转向对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及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控制。这种转变促使各国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先机。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能源出口国的政治影响力,而拥有新能源技术与资源的国家则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影响力日益增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新能源的发展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化、去中心化的世界政治秩序正在形成,各国将更加注重能源独立与多元化供应策略。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来源

    目前,我国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多项技术和装备已达到或领先国际水平。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强大的基础设施网络等,充分的市场竞争也让我国新能源产业得到进一步淬炼。放眼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超大的市场规模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这一优势不仅体现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上,更体现在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成本降低效应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新能源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以下,未来还会下降。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多条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迭代升级。这种市场规模的拉动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新能源产业涉及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能源开发、能源利用等多个环节和领域,对产业链的配套和组织能力以及供应链的及时性和协同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产业体系的完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我国新能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我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离不开丰富的人才资源支撑。一方面,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其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助推了高质量发展。以比亚迪为例,截至2023年底,其研发人员数量已超过10万人,位居A股上市公司之首。另一方面,新能源企业家群体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实操能力,引领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人才资源的汇聚,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活力,推动其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强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据统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第一批已建成并网超4500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正在陆续开工建设。2023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比重达78.8%,成为新增装机绝对主体。全国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增至2023年底的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我国加快特高压电网与配电网的改造升级,不仅提升了电力输送效率,也促进了新能源的广域消纳。遍布全国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更是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降低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也极大地拓宽了新能源的应用场景,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在国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促使新能源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不仅激发了我国新能源企业的活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型。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不仅是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更是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面对部分西方国家政客与媒体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错误解读,我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此进程中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通过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等,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更以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助力全球各行业向绿色低碳迈进。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增长35.8%和37.9%,占全球销量比重超过60%,推动了全球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同时,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新能源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技术转移等形式,共同构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缓解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波动是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则为缓解这一压力提供了有效路径。据统计,目前我国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成本10年分别下降60%和80%,有力推动能源转型成本大幅下降,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我国新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性价比优势显著。这不仅降低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门槛,也减轻了消费者在生活成本上的压力。同时,我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进一步稳定能源价格,缓解通货膨胀。

    实现全球能源发展目标。联合国提出的“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目标,旨在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等方式,我国不断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提高新能源的普及率和利用率,确保新能源价格“可负担”。同时,我国还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新能源合作,通过技术援助、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这些国家提高新能源发展水平,确保新能源供应“可靠和可持续”。

    增加全球先进产能供给。近年来,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加剧了产能供给不足问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以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实力,为全球提供了稳定且高质量的先进产能。据统计,2023年,我国风机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出口671台,装机容量达3665.1兆瓦;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为70.3吉瓦、39.3吉瓦和211.7吉瓦,同比分别增长93.6%、65.5%、37.9%;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从风电机组到光伏产品,从锂电池到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稳定的产能供给,不仅满足了全球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已经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主力军,不断推进全球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例如,隆基绿能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取得了重大突破,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4.6%,刷新了世界纪录;太蓝新能源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全固态锂电池,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技术突破;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等等。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全球新能源技术的更新迭代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如何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任务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显著的发展成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面对需求激增、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以及标准体系尚待完善等挑战,我国新能源产业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更强动力。

    强化各类规划衔接,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首先,应加强新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深度融合,确保新能源项目在符合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应加强新能源规划与传统能源规划的衔接,推动多能互补和深度融合,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再次,应加强电网规划与新能源规划的紧密对接,确保新能源电站和配套送出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运,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最后,应加强储能规划与新能源规划的协同,以及氢能规划与新能源规划的融合,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新能源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领产业规范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是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完善新能源技术标准。完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新能源发电并网、新能源制氢等技术标准,支撑新能源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其次,要完善新能源管理标准。通过完善新能源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安全生产、运行维护等管理标准,提高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区域标准化合作,推动国内外标准互通互认。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碳足迹核算、碳资产核算、绿色电力证书等互通互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技术创新等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加强标准建设,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推动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技术制高点。科技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要加大对前沿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如高空风能发电技术、柔性光伏电池、可控核聚变、全固态电池等,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其次,要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风电整机设计、叠层钙钛矿电池、柔性配电网、长时储能、高效率氢燃料电池、资源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推动新材料、数字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最后,要加强系统集成技术攻关,提升新能源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国际交流合作是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深化投资合作,吸引外资积极参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同时,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推动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应用与推广。其次,要深化技术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共享新能源技术创新红利。再次,要深化设施合作,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电站、电网、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最后,要深化资源合作,加强与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提高风光资源开采效率;加强与矿产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保障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快大型风光基地的建设步伐,推动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促进新能源、输电通道和储能协同发展,提高新能源供给能力。其次,要加强特高压和主网架建设,持续完善特高压骨干网架,提高重要断面输送能力,促进集中式新能源跨省跨区消纳。再次,要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提高配电网可靠性和承载力,支撑分布式新能源就近消纳。最后,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打造新能源生态圈,构建互利共赢格局。建设新能源生态圈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能源技术迭代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增加,全面满足用户需求变得愈发困难。因此,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应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新能源市场体系,破除市场分割和壁垒现象,促进新能源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建立与新能源特性相适应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加强绿电、绿证和碳排放权市场的衔接,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通过完善新能源期货市场,丰富新能源期货品种,加强期现货联动,为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新能源企业需要转变发展思路,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通过整合规划设计、设备运输、工程建设、发电并网、设备运维等全链条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和差异化竞争能力,还能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可再生能源高水平消纳利用》,中国政府网,2023年2月19日。

    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中国青年网,2024年1月18日。

    ③《国务院: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澎湃新闻网,2024年5月29日。

    ④《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光明网,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