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正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面向市场,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发展的适应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增强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资源。
培育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第一,应用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全球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壮大。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育种、电子商务、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型人才在各领域的开拓创新息息相关。此外,应用型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动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急需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催生了很多新兴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育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注重实践教学、学术成果转化率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将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三,培育应用型人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持续推动教育改革,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办好应用型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大学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创新发展蓝图中的基础要素之一,构成了我国自主培养顶尖创新精英、大国工匠的中流砥柱,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引擎。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当前时代发展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素质和知识能力复合程度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根据人才成长需求来设计,包括课程、学制、场景都应该满足和适应这样的需求变化。
第一,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人才培育要更加突出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指引,培养市场需求量高、就业形势好、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精准施教,将专业特点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业态发展前沿,以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弥补产业链条短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目标定位,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新兴行业等方面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培育出一批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以服务地区发展需要为导向。激活本地人才市场的内在活力和社会创新潜能,发挥应用型人才在驱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牵引作用。三是以时代诉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把优势学科专业做强,把国家和区域急需学科专业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学科专业做实,实现学科专业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如在民生领域,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亟需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变化、能有效填补国内养老服务和技术支持领域空白的应用型人才,以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挑战,保障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稳健运行与持续优化。
第二,精准提升应用型教育水平。一方面,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学校需要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激励、强保障、真减负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优化队伍管理,以确保教育机构能够持续有效地输送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应积极构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同时,学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吸引专家学者、行业优秀员工、道德模范等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积极探索跨校联合培养、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等柔性培养模式,打破人才培养闭门造车局面。另一方面,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当前,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以普教化模式为主,个人禀赋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探索和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与特长,从而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更富成效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以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激励教师真心爱才、悉心育人,积极投身应用型人才培育事业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党育好人、为国育好才。
第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出真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实习实践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也是大学生贯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职场并融入社会的关键桥梁,日益受到高校、师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广泛重视。为此,要坚持走应用技术型办学之路,坚持面向市场、应用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发展的适应性。持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导向,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社会实践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其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效转化与升华,它通过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从而在培养具有坚实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从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多个维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触及科技最前沿,了解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第四,营造应用型校园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一是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技术创新,执着于对技艺的精雕细琢,积极发扬和树立工匠精神与敬业态度,不断强化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职业理念。还可以通过劳动课、自然课等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开展各学科、各行业交流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界业界优势互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各学科人才交流与合作,开设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等新兴交叉课程,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和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三是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学校可通过技能竞赛,形成“赛训结合、赛学互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理论运用能力,让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竞相涌现。
(作者分别为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注: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JJD202202C)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日报》,2014年6月24日。
③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④叶世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不断提升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2日。
⑤《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日。
⑥兰文飞:《着重培养“三型”人才》,《学习时报》,201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