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风云

人民论坛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与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

毛倩倩 《 人民论坛 》( 2024年07月31日   第 06 版)

    【摘要】国际传播能力与体系建设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性尺度。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节点,应基于国情,立足未来,从价值理念层面、经济合作层面、人文交流层面、科技赋能层面总结经验、探索实践进路,不断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国际传播  文化软实力  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努力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与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这得益于我国长期探索所形成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未来,应立足国情,总结不同层面的实践经验,坚持守正创新,努力谱写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的新篇章。

    价值理念层面的实践经验

    国际传播能力和体系建设要以价值理念为引领。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文明大国,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实质上就是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基于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积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基础。这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深刻影响着本国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价值理念传播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在中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今天,软实力已成为影响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既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消除国际负面声音的必然选项。在新形势下,要实现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升级,挖掘可以更深度融入国际语境的元素,以此增强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认可度。

    此外,中国还采取一系列行动积极推动中国价值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如人民日报于1985年就开设了海外版,并于2011年完成了海外版官方网站的上线,同时积极开展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创办了《英国周刊》《意大利周刊》《韩国周刊》等海外周刊,取得不俗口碑。中国环球电视网(简称CGTN)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如在国外主流视频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上发布了超过1000条视频,涉及主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娱乐等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中国的特色表演、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友好的办奥理念等等,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经济合作层面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的现实背景下,经济合作层面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程度逐渐深化,形成了与价值理念传播的有机融合,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经济合作层面的分析主要聚焦于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以及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方面。

    一方面,在经济合作层面上,国际文化传播以对外文化贸易为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对外文化贸易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效、最公平的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发布,代表着我国开始形成全面系统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指出了坚持统筹发展、坚持政策引导、坚持企业主体、坚持市场运作四个基本原则。之后,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建设日益完善,层次更加多样立体。

    另一方面,经济合作层面的国际文化传播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为根本目标。文化产品的创造要追求最大的价值,即全球市场价值。基于此背景,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文化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体系建设中,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实践,体现了我国不仅要通过文化市场份额的扩大来实现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要在文化市场上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决心和态度。中国文化企业和产品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积极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对外文化企业;大力扶持有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扩大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强对海外文化产业和市场的深度分析,建立协助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拓展海外营销网络的国际文化市场信息收集、编辑、研究和发布机制以及增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国际文化产业政策信息等,多层次全方位扩大全球文化合作,提升经济效益。

    在具体实践上,我国通过尝试探索政府与市场两者间高效互动的新机制,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传播效能。首先,上海进博会、博鳌亚洲论坛、G20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经济合作大会上频频出现中国身影,展示了中国理念、中国态度。在这些国际论坛上,我国以创新、活力、包容、开放、合作的态度出现,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思路和方法,反对国际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拓宽了国家间沟通的渠道。其次,中国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领域表现不俗,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

    人文交流层面的实践经验

    在国际传播中,深化人文交流是消解矛盾和偏见、推进民心相知相通、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方式。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要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进而在其他国家的人能够认识、包容、尊重中国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接受中国。从这个意义上看,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此外,在国际局势动荡、地区冲突升级,以及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等暗流不断涌动的背景下,人文交流能够为紧张的国际关系提供缓和因素,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新的压舱石。对于国家来说,构建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强化国际人文交流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在人文交流层面,文化国际传播的中国道路呈现多个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文交流模式整体呈现“自上而下”的特点。所谓“自上而下”,首先需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发挥中央与地方、官方与非官方、非营利性机构与营利性机构的作用,从而形成立体式、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同时,要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众的日常交往之中。

    二是民间文化交流逐步成为人文交流的主渠道。以民间文化交流为主的人文交流路径,是近年来才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对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形式的积极补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除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民众日益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具有国际化视野,将中国的文化、思想、价值、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这有助于取得国际共识,增强我国的人文话语权。

    三是人文交流注重特色内容及品牌塑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要支持并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和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文化元素,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构筑中华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使国外民众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魅力,这对于适应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文交流实践中,可以看到,首先,在国家层面,人文交流的平台建设走深走实。人文交流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平台建设上提供媒介和保障。比如,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推动多元开放、多边参与、多方共享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每逢重大外交活动或国际会议举办配套人文交流活动。其次,民间团体、机构、个人等在国外的人文交流活动日趋丰富,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诸多民间团体定期在国外组织中外文化交流节、中国艺术家的海外表演等文化来往,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彩。

    科技赋能层面的实践经验

    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了文化产品的价值潜力,激发了文化创新的巨大潜能,深刻影响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能力,实现了国际文化传播的革命性提升。科技赋能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另一方面,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利于瞬时捕捉全球热点,更加快捷地获取国内外受众对国际传播的真实想法和态度,实现文化内容创作、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效率的提升。

    具体而言,科技赋能国际传播能力与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催生诸多新的经济形态。在文化国际传播领域,“互联网+”这一理念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发展面貌的重要指标。其次,在文化国际传播中,“文化与科技融合”激发无限活力。科技创新是时代主旋律,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是体现了时代创新的崭新趋势,将有益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科技赋能实践方面,首先,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多种可能,为世界了解中国、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技术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内涵和魅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障碍等一系列限制,在国外并没有被充分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文化国际传播上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的飞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屡屡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实力大幅度增强,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底气和信心。比如,敦煌研究院运用科技数字化呈现敦煌石窟文物信息,为推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进行了大胆实践尝试。其次,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快速发展并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传播力。随着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文化的传播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呈现出无边界化特征,这就使世界各国人民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中国的信息,了解真实的中国,有利于破除以往的偏见和不解,为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被接受、被认同、被理解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宋正:《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7日。

    ②汪信砚:《中国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径》,《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