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

人民论坛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青年社交化阅读趋势研究

贺才乐 《 人民论坛 》( 2023年03月01日   第 08 版)

    【摘要】社交化阅读是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融合而生的一种全新阅读模式,当前青年阅读已然呈现出社交化的发展趋势。不同于传统纸质阅读,青年社交化阅读既有方便快捷、用时合理、富于创造、多媒体集成、低门槛、无纸化等优势,也有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泛娱乐化阅读,以及侵犯版权、泄露隐私等问题与风险。不断提升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能力,努力打造阅读品牌,实现纸质阅读和数字社交化阅读联动,有助于青年社交化阅读健康发展,推动全民阅读长期深入开展。

    【关键词】社交化阅读 青年 碎片化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尊重知识、崇尚阅读早已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全国国民阅读的第19次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6%;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图书阅读率为59.7%;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79.6%。数据还表明,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全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及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逐年递增。社交化阅读(Social Reading)正是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融合而生的一种全新阅读模式,它以读者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纽带,以分享、互动、用户生成内容(UGC)、共同传播等为特征。青年阅读已然呈现出社交化的发展趋势。

    青年社交化阅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社交化作为青年阅读的一种新趋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有人的本质理论、接受美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交化阅读的本质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社交化阅读的本质在于用户参与社交。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以社会关系为纽带,更加强调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间的社会交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经典解释,是我们深刻理解社交化阅读本质的基本理论依据。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文艺哲学依据。接受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康茨坦斯学派创始人之一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主动表示赞同或拒绝的审美活动,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接受美学不是强调作者在文本中写出了什么,而是强调读者实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权威性,更加彰显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交化阅读强调以读者体验为核心,强调用户生成内容,而这正好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视角来创作文艺作品的理念相契合。

    1943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社交化阅读在心理层面的发生逻辑。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对管理者如何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特别是对社交化阅读中出现的碎片化、泛娱乐化、浅阅读等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英国的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阐释社交化阅读提供了媒介接触的视角。这个模式以受众个体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效果,是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主张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社交化阅读强调用户参与、分享、交流、传播等个性化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提升社交化阅读实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于1990年首次系统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更好理解社交化阅读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看来,成为学习型组织需要完成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等。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最终实现社交化阅读的目的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青年阅读存在社交化趋势的实践依据,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青年的活动特性、时代和发展的要求等方面。

    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化阅读的生成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如Web2.0技术、WiFi技术、VR技术、识别技术、算法技术等。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移动阅读成为一种现实的日常。正是这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决定了社交化阅读的质量和高度,而互联网的普及则决定了社交化阅读的数量和广度。青年是网民中的生力军,其社交化阅读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是青年的活动特性。尽管纸质阅读仍是国民比较习惯的阅读方式,但青年人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青年的这一选择趋势,正与作为全新阅读模式的社交化阅读的部分特点相契合,如用户生成内容、个性化设置等。针对青年阅读特点,我们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工具作用,彰显社交化阅读的优势,更好引导青年群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三是时代和发展的要求。“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缩小国民阅读差距的一项切实行动,自2006年开展至今,已在出版界乃至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引导全社会参与到阅读中来。全民阅读为社交化阅读奠定了基础,社交化阅读为全民阅读引领了方向。

    青年社交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一方面,社交化阅读表现出诸多优势。其一,方便快捷,读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资讯。社交化阅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快速下载,从而轻松地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其二,能充分利用日常的碎片化时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时间成了稀缺资源,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社交化阅读真正创造出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友好阅读环境。其三,富于创造,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传统阅读模式以书为核心、强调读者与书籍内容本身的单向传播。社交化阅读则是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共同创造(UGC)和共同盈利,是在多向互动(如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的基础上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这一过程强调参与、分享、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社交化阅读中相互交换的是思想、知识和智慧,彼此得到的是价值倍增的学习效果,进而还激发了社会交往的热情。其四,多媒体集成,可形象生动地表达复杂情感,实现有效社交。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文本聚汇融合,使传统纸质阅读的平面信息变得更加立体,新型多媒体使社交变得更为顺畅高效,社交化阅读正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五,用户趋于大众化。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只要用户的心智达到一定成熟度,即可进入一定的社区阅读圈层。其六,无需纸张,有利于环境保护。传统纸质阅读必须要面对纸质文本,或买或借,不少是一次性阅读,有的甚至是被束之高阁,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社交化阅读则一般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完成的,全程无纸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环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另一方面,社交化阅读也存在不少弊端。其一,懒于思考,易滋生浅阅读。传统纸质阅读的对象是静止的文字,内容具有严肃性,是一种深刻的阅读形式。社交化阅读所处的则是信息网络化环境,“人人皆记者”“人人拥有麦克风”;阅读的对象是流动的花花世界,各种字画音影可以寓于一体;内容上的把关人时常缺位,真善美与假丑恶并存。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懒于进行深入思考,不求甚解,容易形成浅阅读。其二,分散注意力,导致碎片化阅读。“互联网在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也把我们带回了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传统纸质阅读的图书一般都有比较系统、深刻知识的呈现,而社交化阅读所面对的则是海量信息的筛选、“标题党”的诱惑、图片或视频的视觉冲击,以及读屏随时弹出的短信、电话等干扰,这些都大大地分散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的时间导致社交化阅读时断时续,碎片化的内容导致阅读内容不够系统,阅读的注意力也被消解,如处理不慎就陷入了碎片化阅读。其三,片面追求轻松愉悦,催生泛娱乐化阅读倾向。受生活快节奏、高压力的影响,青年人的社交化阅读倾向于追求轻松娱乐,所谓“短频快”“浅直白”,以逃避现实的纷扰。此外,还可能存在侵犯版权、泄露隐私等法律风险。

    顺应青年社交化阅读的特点和规律,提升社交化阅读效果

    不断提升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能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是要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和价值。阅读的本质是知识的增进,阅读的最大功能是主体自我选择能力的培养。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体反思行为,这是对阅读的敬畏和尊重。二是培养标注、笔记等行为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三是收集、分享、创新信息的素养。四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繁杂的信息世界保持定力的素养。这些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自我反思和实践养成。

    “内容为王”,努力打造阅读品牌。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反对“流量为王”。青年社交化阅读的核心还是阅读内容本身,必须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二是深入研究青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注意提炼某些重要数据、关键节点、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等,慎重取舍排序。三是分层分类,体现差异,精准投放,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技术,实现纸质阅读和社交化阅读联动。一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特别要跟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Web3.0等新技术的新发展,以及自动识别、元数据、算法、加密等技术的新应用,使传统阅读和数字社交化阅读联动,促进阅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对社交化阅读的规范和引领。传统纸质阅读与社交化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二者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推动全民阅读长期深入开展。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民阅读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青年社交化阅读的责任主体,也是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完善,推动地方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二是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三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开展全民阅读,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作者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南大学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项目编号:2020ALK33)和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JGA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