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关注

人民论坛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进路

牛建平 《 人民论坛 》( 2022年11月30日   第 06 版)

    【摘要】当前,保护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有效助力。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提高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有助于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成长、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成才。要科学审视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全面理解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明晰其科学有效的实践进路,进而实现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架构,培养出具有生态认知、生态智慧、生态行为且能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青年  生态文明教育  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在物质生活越发充实的同时明显感受到生态问题越发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系统性危机”。生态问题俨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倒逼人类审视造成生态危机的渊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转变价值观,即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绿色生存和发展方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生态强国的重大使命。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传播的引擎,又是提升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的聚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通过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来应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形势尤为重要,探索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进路是现实所需和时代呼唤。

    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且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问题。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提高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有助于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成长、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成才。

    其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万物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世间万物互联互通,共同组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青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相契合。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青年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新时代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立足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愿景,寻求共同的生态教育价值空间和领域,建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生态教育体系,引导青年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责任,促进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青年学会运用总体的思维理念方法,系统全面辩证长远地认知生态、统筹资源、塑造安全,掌握生态文明的内在机理,切断生态风险的联动逻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要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与青年的成长成才特点有机统一起来,把谋求个人价值与尊重自然价值相结合,促进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自然万物的关怀。

    其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有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实践层面的探索,又有思想层面的培育。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思想培育的过程,需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全程、全方位的“大生态观”。随着人类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价值选择。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逻辑会造成生态危机和环境失衡,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解决失衡问题。生态文明教育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有效助力,主要是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坚持科学与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意识。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引导下,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自觉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

    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思维引导,又是行为训练

    生态文明是体现人类文明发达程度的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长远大计。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正视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应对环境危机的新挑战,这不仅要求拓展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场域,也对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和内容架构。青年生态文明教育取向是青年依据价值标准对价值活动方向的选择,青年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文明是倡导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理论积淀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总体认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是人,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蕴着思想与行为的转化脉络。

    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文化层面的思维引导,又是行为层面的养成训练。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从实然生态现存问题出发,遵循生态文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借助一定的思想观念、教育理论、道德规范,实施有组织性和有目的性的系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形成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的生态价值判断、准则和行为的实践活动。

    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进路

    面对生态问题,青年需要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作为导向。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即时教育与渐进教育,引导青年科学审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由来、治理难点和绿色转型,强化青年生态认知教育、生态人格教育、生态行为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不断塑造青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共同体具有兼容性、互补性和协调一致性。学校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教育因素的流动,从而构建教育共同体。在此背景下,青年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是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教育主体之间,按照文化教育认同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共建平台、同享资源等形式,形成全民性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做好顶层设计,创新联动机制,重塑适应时代境遇的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明确家庭、高校、社会等不同教育主体在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上的责任,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组合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断激发生态文明的理论引导与实践体验,环境熏陶与情境感知的多重内生动力,从而形成青年生态思维模式、生态生活方式、生态行为范式的整体教育合力,实现青年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的知识聚集、思想聚合、实践聚力,不断推动青年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道德内化与实践养成,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愿景。

    第二,打造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场域。文化场域由各种文化思想元素的交汇、集聚而形成,一种理念正是在这种文化场域的范式转换中走向现实。生态文明理念被接受的过程中,青年具有主体性,校园文化场域对生态文明的甄别和选择具有文化引领和价值引导的力量,共同构建适宜青年成长成才的文化场域,为青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和践行创造体验场域。

    一是要遵循校园文化的发展逻辑和制度规约。学校文化的多元圈层共同构成文化场域。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重视生态价值观在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中的渗透,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的布局,利用学报、网站、新媒体、宣传栏对青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牢牢把握生态舆论引导权。二是要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对生态行为养成教育。鼓励发展有专业性和影响力的生态社团和协会,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生态实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加到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中。三是重视第二课堂文化价值规范对学生个性化惯习的形塑。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绿色运动会和节能减排技能竞赛等丰富的活动载体,推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感染式教育,增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共识和思想认知。

    第三,树立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工程,必须长时态考量生态文明的全过程育人。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回应生态文明与青年自身发展相统一的时代诉求,并且着重强化生态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促使青年完成从自我适应生态自然到自我认知生态意识,再到自觉履行生态行为的转变,更利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生态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传播。

    开展青年生态文明教育要把握三个层面:微观角度,个人的生态价值遵循。在日常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青年掌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和行为遵循;中观角度,社会的生态价值规范。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宏观角度,国家的生态价值准则。青年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生力军,要通过教育加强青年对国家生态战略布局、国家生态法律法规、生态制度顶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

    生态文明教育的话语表达要契合当今青年的话语接受习惯,使其易于理解和接受,达到生态文明教育与青年学生审美趣味的结合,实现生态文明话语被认同进而积极实践。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提升青年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出具有生态认知、生态智慧、生态行为且能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0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优秀文化中生态文明理念的蕴含研究”(项目编号:2020YJ165)和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1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