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邻避效应”问题根源及对策分析

唐红林 《 人民论坛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公民的各项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升,由于重大项目建设引发的“邻避效应”问题相对突出,对社会和谐稳定和地方政府治理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可通过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式,处理好“邻避效应”问题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邻避效应” “邻避”设施 风险感知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当地居民因担心周边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而采取强烈的、情绪化的群体抗争行为称为“邻避效应”。“邻避效应”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还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可从多方入手探索建立并完善“邻避效应”问题的治理机制。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邻避效应”问题

    “邻避效应”问题产生的心理构建。首先,当项目进行建设时,居民会更加关注“邻避”设施给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在“邻避”设施施工前对居民的补偿决策或者对设施的建设规划缺少沟通,便很容易激化民众的情绪化心理。当民众产生反抗性情绪时就会加剧不利于发展的感知判断的产生。其次,“邻避”设施背后是居民容易产生“不管建设什么,只要别在我们小区附近”“整个社会该承担的影响不该我们独自面对”的想法,这种缺少社会责任感的想法在民众中愈演愈烈。另外,当利益相关方对不直接牵扯到个人利益的公益设施缺少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容易在主观意识上屏蔽对社会的有利影响,夸大其对群众的负面影响。

    “邻避效应”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从宏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客观结果,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涉及“邻避事件”的公共项目、重点产业项目需要不断发展,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多层关系下,涉及到利益问题的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从中观层面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增强。“邻避事件”的出现也说明,人民群众对政府事关公众利益的重要决策有了新要求,对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治理模式形成倒逼之势。从微观层面看,“邻避效应”是政府现代公共治理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不健全的结果。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沿袭传统的行政主导型决策管理形式,使得“邻避效应”关联项目陷入“一旦听到群众抗议就立即采取叫停”的恶性循环。

    对“邻避”设施进行风险感知的重要性

    在“邻避”事件中,公众作为利益相关方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处理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冲突是关键。在社会转型期,化解“邻避”设施建设的不利影响,对“邻避”设施进行风险感知是首要任务。

    风险感知是人们对于某一个未知风险的危害性的主观判断,同时风险感知也是测量群众心理恐慌程度的重要指标。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指出风险社会同时具有主观构想和现实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身边客观存在的风险的消极后果不可估量;另一方面人们难以把握风险的大小,只能通过理论层面对其认识。人们的精力有限,对于外部世界的接触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领域,通常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官方决策风险进行感知。另外,到底是风险程度的提高还是公众感知能力的增强,这对于“邻避”设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从人的记忆曲线来看,公众的风险感知更多来自于对外来线索的摸索和新奇事物的影响。这个理论为不同阶层在风险社会下的不同感知提供了依据。

    建立健全“邻避”设施风险感知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邻避”设施问题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民众对政府公共选址的抵抗,风险作为“邻避”设施的焦点,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实质就是“风险与利益”再分配,因此对“邻避”设施进行风险感知是实现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既是对民众利益的合理保护,又是对公共利益的保障。现代化的“邻避”风险感知水平体现了民众在“邻避”事件下所表现出的追求参与度、权益等价值诉求。其次,“邻避”设施问题从广义角度来看是对城市格局的分配利用产生矛盾。对空间的合理分配不仅仅是解决“邻避”设施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规范城市管理、推动城市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最后,实施“邻避”设施风险感知,对未知风险进行理论分析,能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可行之策。只有进行风险感知,才能进一步对风险损失和风险伤害进行评估,才能更大程度地降低因不合理的环境建设对民生带来的影响。

    解决“邻避效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机制,是实现全面多角度感知风险的有效方式。进行风险感知的合作博弈,对各方面风险进行测评是风险感知的有效方式。解决好“邻避效应”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尽快转变传统的行政主导式的管理理念,树立法治理念,对“邻避”设施风险进行评估。政府部门施工之前不仅需要测评宏观角度上的风险,更要了解各利益相关方的风险感知,作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更要对其加强风险监测。仅有政府的单方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形成多重风险防范机制,从而获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利益补偿是“邻避”风险感知机制的核心要义。乌尔里希·贝克曾经指出,风险同样存在分配的问题,风险的分配与阶级分配密切相关,这就会引起由于阶级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带来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风险感知的根源在于不同角色各自利益的获取。还有学者表明,财富既可以保护人们不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同样也可以保护人们不受风险的困扰。这也同样表明财富的合理分配可以免受风险的困扰。目前我国“邻避”设施问题下风险感知利益存在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种不公平的风险分配模式导致一部分群体在没有获得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机制致力于在公众、企业、政府三者收益成本函数建构三方均衡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公正科学地根据风险回应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可以在工程建设风险评测时对民众的利益诉求进行衡量,既要考虑民众利益也要考虑公众利益,两方面都不可懈怠;还可以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多层关系下的风险作出参考,打破政府“包揽一切”的治理模式,建立一种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格局。这样的风险感知测评更加全面有效,有助于建立更加贴合群众需求的政社互动的合作共赢关系,共同解决“邻避”问题。

    “邻避风险”沟通是增强民众信任的关键。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是“邻避”设施风险感知的重要一部分。如果缺少风险沟通,政府、企业、民众之间在主观上就会形成对风险的差别性诠释,提高民众对政府决策的猜测心理,引发“邻避”事件不断攀升。为此,可构建符合实际的沟通交流模式来解决“邻避冲突”,比如以过去的典型案例为参考,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和效益衡量,减轻群众的抵触情绪,消除民众的疑虑。

    “邻避”设施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对于此问题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感知机制,将风险评测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维护公众合理权益,在治理方式上让民众获得安全感,将民众顾及的风险降到最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声伟:《项目上马前要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大众日报》,2012年10月30日。

    ②何艳玲:《“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云端消费如何健康发展
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探索
实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同力同行
高质量学术创业的瓶颈与推进策略
“邻避效应”问题根源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