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历的磨难与挑战

郑敬斌 《 人民论坛 》(

    【摘要】99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中扬帆起航,一路驶来,栉风沐雨,劈波斩浪,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何以历经磨难与挑战而走向辉煌?回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磨难和挑战的伟大实践,对于我们党继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磨难  挑战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正处在继往开来、再攀新高的历史节点。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活力、实现长期执政、再创辉煌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看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苦难辉煌无疑是最好的注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伟大实践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过许多磨难与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人不惧风险挑战,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浴火重生,最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应对大革命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创土地革命战争新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翻天覆地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革命狂飙,我们党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近6万名党员、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但是,正当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之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相继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残忍杀戮,共产党员锐减到1万余人,工会会员由300万人锐减到几万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迫使全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谷。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前途渺茫黯淡。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又接连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行为作出了最有力的回击,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将起义中保留的革命种子传播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缔造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8年4月,朱毛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成功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在应对大革命失败的磨难和挑战中,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这条道路,使几乎陷入到绝境的中国革命获得了重生,迎来了土地革命战争的高潮。

    应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引领长征走向胜利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红军队伍日益壮大,农村根据地也不断扩展,但这一切却引起了国民党统治当局的极度恐慌。从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多次发动大规模围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央根据地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但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直接造成红军第五次“围剿”失败,此后红军节节败退,直至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博古和李德又犯了逃跑主义的严重失误,导致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战斗力空前削弱,中国革命再次濒临绝境。

    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消极影响,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领导问题,改组了中央领导班子。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胜利完成长征、进而开创革命新局面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遵义会议后,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指挥下,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包围追击,并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过程中的又一次磨难与挑战。但这一切肤之痛,也让我们党意识到,实行“左倾”教条主义不可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重任,中国革命迫切需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革命局势的变化,肩负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

    应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挑战,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推动全民族抗日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逐渐沦陷。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当此历史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动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从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政策。而此时执掌着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顽固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把主要精力放在“围剿”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遇到了很大阻碍和挑战。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以及既不敢公开放弃抗日、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破裂的动摇妥协性,中国共产党采取既合作又斗争的政策,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郑重宣布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向全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明确提出,党的新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起到了定方向、开新局的关键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使得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日本侵略军的步步紧逼和全国人民反内战浪潮的推动下,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起来,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负责主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援、通力合作。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治力量的联合激活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全国四万万民众以昂扬的革命斗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洪流中去,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团结抗敌的崭新局面终于实现。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吞并中国的嚣张气焰和猖狂进攻,抗日战争取得了近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应对全面内战爆发挑战,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加速中国革命胜利伟大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拒绝和平民主要求,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悍然发起全面内战。当时,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精良的陆、海、空军430万人,控制着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地区和绝大部分现代工业,而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解放区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在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重大历史关头,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敢不敢以革命战争迎击反革命战争?人民解放军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这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客观而全面地估计了整个形势,鲜明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使中国人民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军事上,党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对解放战争时期全局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在各个解放区开始了一场彻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运动。这一运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迸发出极大的保卫解放区、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规模壮观的爱国民主运动,并逐步形成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仅仅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进展之快、影响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经过解放战争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对革命军事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上,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上,还是在对党的自身建设上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人们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跨越磨难与挑战的精神密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经受住磨难的根本支撑和磨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前所未有,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长期存在,更加需要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战胜磨难与挑战的道义追求与牢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回顾近百年党史,充分说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最伟大的力量蕴含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无论面临多大的磨难和挑战,从来没有动摇过、放弃过。所以,在党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民始终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成为党奋力前行的牢固根基。在当下的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抗疫斗争最醒目的价值导向,紧紧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疫情的巨大优势,这些无不再次深刻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的强大魅力。

    正视问题、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超越磨难与挑战的不竭动力源泉。正视问题、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其实质是自己反思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作为中国坚强领导核心的强大革命气魄。翻开风云激荡的革命篇章,正因为我们党始终秉持正视问题、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才能一次次在危难之际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变革,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党要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更加需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新跨越。

    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磨难与挑战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与生俱来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可以说,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与考验,忧患意识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回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正是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使共产党人一次次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在危与安的转化中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处于各方面风险集中显露的时期,始终保有一份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学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99年党历经的磨难与挑战
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的中国共产党
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实践进程及历史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历的磨难与挑战
多难兴邦:中国共产党化苦难为财富的政治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党经受的风险及挑战
党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四大基因
在解决危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生机
99年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