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年符号消费具有依赖性、炫耀性和象征性等特征,成为青年获取身份认同、建构社会关系、彰显个人品味的重要方式,但过度追逐符号消费会使青年陷入消费异化、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的窠臼。应从消费的本质属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培养青年健康、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
【摘要】青年符号消费具有依赖性、炫耀性和象征性等特征,成为青年获取身份认同、建构社会关系、彰显个人品味的重要方式,但过度追逐符号消费会使青年陷入消费异化、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的窠臼。应从消费的本质属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培养青年健康、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
【关键词】青年 身份认同 符号消费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任何经济活动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基础,深深植根于人性深处。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不仅有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还有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身份认同等社会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彰显生命意义等精神需要。这些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消费行为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物质性、生存性消费,也有社会性和精神性消费。符号消费就是一种以彰显社会地位、个人品味等为目的的消费活动,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社会身份认同需要,并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消费趋向。
青年符号消费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阐述了“炫耀性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丰裕,社会上会出现一些“有闲阶级”,其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还需要通过消费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身份地位等,以此获得社会认同和他人尊敬。此后学者们相继提出“时尚消费”“地位消费”等,将商品的精神属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后工业化时代的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后现代主义认为,在物质丰裕的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从“劳动力消费向身份消费转变”,人们需要通过商品和消费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通常情况下,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解读青年符号消费现象,但这难以从根本上把握青年符号消费现象的内在本质。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高度看青年符号消费现象,消费行为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物质需要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从本质上看,青年符号消费是一种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精神性消费,“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地位、认同、尊重等,而符号消费就是青年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此外,消费活动是由生产活动所决定的,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社会关系、消费行为等。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快速进入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需要、生存消费基本得到满足,精神性消费成了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青年符号消费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消费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还需要以商品消费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独特个性,这在一些青年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年符号消费的内在本质
青年符号消费具有依赖性、炫耀性和象征性特征。多数青年在经济上往往依赖于父母,其消费活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许多青年的消费观念不够理性,往往会为一时冲动买单,具有情感性消费特征;青年的许多消费行为是为了彰显身份和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炫耀性目的。具体来说,青年热衷符号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获取身份认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已成为整合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主流话语,人们需要以消费的方式彰显“我是谁”“我的个性”等社会身份。许多青年都将消费作为身份识别的重要方式,通过购买品牌球鞋、高档化妆品等展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一些青年具有强烈的符号消费倾向,需要以符号消费的方式彰显自己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获取社会身份认同。
建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身份认同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身份认同。作为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的群体,青年在消费活动中有较强的群体归属意识,形式多样的消费活动成了青年群体建构人际关系、获得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消费者要通过符号消费在某个群体中获得身份认同,又需要以符号消费展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与众不同。确切地说,青年符号消费是为了展现自己对青年亚文化的身份认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与众不同。
彰显个人品位。符号消费是示同、示异的有机结合,消费者需要通过示异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时尚品位,获得一种群体差异感。青年符号消费不仅具有消费的一般属性,还凸显了消费的文化内涵和时尚潮流,能够展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品位。一些青年消费者认为,商品越贵、越知名,就越能够展现自己的品位。此外,青年时期是展现自我、挥洒青春的阶段,许多青年都希望以“土豪式”消费、炫耀性消费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电视、网络、自媒体上宣扬的一些炫耀式消费行为也给青年群体带来了负面示范效应,强化了青年群体以符号消费实现身份建构的心理需要。
符号消费下青年身份认同的重构策略
过度追求符号消费可能使青年群体陷入消费异化的困境。应当从消费的本质属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引导青年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以合理的消费方式重构身份认同。
培养青年形成正确消费理念。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现代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消费现象,分析消费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引导青年正确理解生存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本质区别,从自身的家庭条件、经济收入出发进行消费。引导青年正确看待自我身份建构和社会身份认同问题,理清身份认同和符号消费的根本区别,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优化青年身份认同方式。身份认同以个体的自我认同为前提,个体只有拥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意识,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同和接纳自我,才能更好地获取身份认同。但是一些青年将身份认同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符号消费上,这显然是一种思维混乱和内心自卑的表现,会使个体陷入“丧失自我”“身份焦虑”的困境。应当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的需要、身份认同,理性看待炫耀性消费,以个人的勤奋努力、优良品格、优秀成绩等获取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
培育理性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要以公民道德教育、网络文明培育等方式开展青年消费教育,培育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以道德公约、行业准则等方式约束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现象,促使符号消费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将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理念凝结于商品的包装、造型和设计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青年消费亚文化,遏制消费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社会消费文化是影响青年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培育理性健康的消费文化,才能促使青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大众媒体要对青年消费亚文化进行引导,对炫耀性消费、过度超前消费进行批判。培育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的消费文化生态,引导青年群体增加专业技能培训、网络付费学习等方面的消费,不断优化消费结构。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张成林:《符号消费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逻辑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年第6期。
②曹泽洲:《符号消费时代超常消费行为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③陆益龙:《“80后”“90后”青年的思想特征》,《人民论坛》,2018年第22期。
④李薇:《当代符号消费与青年认同危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